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概述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通常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即一个国家面向世界发展本国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古老大学开创的国际化活动,现代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则产生于50年代的美国,1966年美国还率先制定了《国际教育法》。在70~80年代,随着政治、经济、贸易以及科学技术和情报信息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得到世界各国的理解和重视。本文探讨的是现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它既不同于古希腊的大学作为跨文化学习和国际教育的先驱所具有的国际特征,也有别于近代大学(如巴黎大学、波伦亚大学等)以及19世纪德国大学(如柏林洪堡大学)作为世界教学和科研中心而拥有的国际教育与合作的国际化现象。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潮的发展 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把教育视为促进不同文化和种族间相互理解的重要工具,美国国会通过的《1946年富布赖特法》则规定把美国在海外的剩余财产(特别是二战结束时的战争物资)作为资助美国师生到国外学习、讲学和研究基金,同时还规定设立奖学金计划,旨在支持外国学生、学者和研究人员到美国学习、进修和从事科学研究,这也就是《富布赖特交流计划》(Fulbright Exchange Program)。此后,美国又先后制定了《美国新闻与教育交流法》(1948年)、 《国防教育法》(1958年)和《国际教育法》(1966年),《国际教育法》第6条在支持现代外语教学和地区研究中心的有关规定中指出:“除进行现代外语教学外,还要开展历史、政治学、语言学、经济学、社会学、地质学和人类学等必要学科的教学,以便使学生全面了解用此种语言的地区和国家。”《国际教育法》进一步指出:“在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中,有关其他国家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要确保这一代和未来几代的美国人在整个有关其他国家、人民和文化的知识领域,有充分的机会并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发展其智力……”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卡内基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理事会主席克拉克·科尔关于国际教育必要性的阐述则更具代表性,如:“知识无国界”、“教育原本关注的是整个世界”、“拥有众多良好全球意识大众的国家将在国际上占有优势”……他提出:在课程设置中更加注重全球观点和语言教学;继续鼓励外国留学生来美国学习;承认国际研究学术成果的重要性;开发国际教育必需的专门人才和图书资料;联邦政府要改善和鼓励开展国际教育的方案……美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自70年代末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其他国家。 196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2届大会通过了广泛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建议。1968年国际教育局(1925年在日内瓦成立的民间机构)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下属机构,此后,国家间的教育协作和援助活动便开展起来。 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为文部省提供的咨询报告中明确指出:“处于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当代日本人,必须充分地面向世界,面对世界的复杂形势,日本人应成为世界通用的日本人。”之后,日本学术界和政府乃至产业界对大学国际化问题展开积极研讨,日本著名学者天野郁夫和喜多村和之多人曾进行系统研究,后者撰写的《大学的国际化》(玉川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即大学国际化的三性原则(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 中国自1978年起逐渐恢复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1985年5月27 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要总结我们自己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同时注意借鉴国外发展教育事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要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外交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建立在当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此后,中国高校的国际化活动得以快速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尽管我国还未正式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思想和具体方案。 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国际联网)而快速健康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发表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文件中,已将关于高等教育的主题词改为:质量、针对性和国际化(而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为质量、针对性和效率)。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 1.教育目标的国际化 教育目标就是通常所说的培养目标。教育目标的国际化,实际上就是培养面向世界的通用人才,这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第一大特征。 如前所述,196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际教育法》充分表明了美国政府支持开展国际教育和推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意愿。当时出台的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主张学生加强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民族乃至风土人情的了解,使自己成为国际问题专家。 日本文部省的教育咨询机构——中央教育审议会也于1966年明确建议文部省适应大学国际化潮流并努力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中国的高等教育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入改革和发展阶段,我们再次放眼世界,在大力培养复合型和外向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