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主持北大期间,胡适称之为“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1〕。 蔡元培时代是北京大学光辉灿烂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觉醒奋起的时期。正如吴玉章所说:“蔡先生被任为北京大学校长,……罗致进步人士为北大教授,如我党出色人物李大钊同志及主张白话文、大倡文学革命的胡适等,起了新文化运动的革命作用,一时新思潮勃兴,学术思想为之大变,尤其是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受了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的思潮,汹涌于一般人士、特别是青年脑筋中,使中国苦闷而没有出路的革命知识分子得到了新生命,获得了新武器,因而就有冲破旧桎梏而创造新文学、新文化的勇气,因而就有反帝反封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这就为中国历史开一新纪元。虽然这是时代所产生的必然的结果,而蔡先生领导之功,自不可没。”〔2〕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蔡元培亲自主持校务阶段;二、蔡元培首次居校长之名阶段;三、北京大学动乱阶段;四、蔡元培再次居校长之名阶段。分述于下。 一、蔡元培亲自主持校务阶段(上) 1916年9月1日,蔡先生在法国收到北京教育总长范源廉来电,说“请我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席,务祈鉴允”〔3〕。他遂于10月2日离欧归国,并于1917年1月4日到北大就职。〔4〕 北大的前身是189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虽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但大多数学生仍继承前清老爷式的作风,不认真读书,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对于学术研究,毫无兴会。至于教员,不学无术混饭度日者居多。学校制度混乱,学术空气稀薄,学生课外,没有高尚娱乐, 大多在校外吃喝嫖赌等不正当消遣。 这就是1916年以前北大的腐败校风。 蔡先生第一次向全校师生演说,即指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他要求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5〕。 为贯彻这一方针,首先是“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认真教授,以提起学生研究学问的兴会”〔6〕。由于旧北大文科顽固守旧者较多, 故整顿工作,先从文科入手。蔡先生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后,迅即访晤陈独秀,请其出任文科学长。随即聘任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为教授。他们和原在北大的钱玄同、沈尹默、沈兼士一起,致力于文科的革新,“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7〕。 除上述数人外,文科尚有陶孟和、顾孟余、陈大齐、杨荫庆、钱秣陵、杨昌济等教授,也热心于哲学、英文、德文诸门的改革。理科的夏元瑮、王星拱、秦汾、陈世璋、罗惠侨、钟观光、丁绪贤、李毅士、何尚平、张大椿、何杰等,都是饱学之士。法科方面,虽尚无人讲授比较法之类的课程,但已有马寅初、高一涵、张慰慈、陈启修、黄右昌、郑寿仁、程振钧、王彦祖、黄国聪等专任的教授。他们绝大多数,都年在三十岁左右。其中,胡适、刘文典、刘半农、杨丙辰年仅二十七岁,宋春舫年仅二十六岁,朱家骅年仅二十五岁,最小的是年仅二十四岁的徐宝璜,他既是经济学及新闻学的教授,又是校长室秘书。蔡先生就是以这批学贯中西、品德高洁、朝气蓬勃的英年才俊为骨干,依靠他们带动全校,共同努力把腐朽的“官僚养成所”朝向昌明学术的最高学府推进。 蔡先生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8 〕在兼容并包原则下,对于确有真才实学而学术观点、政治倾向不同的守旧学者,仍延为教授,展其所长,对他们一视同仁,绝不歧视。例如辜鸿铭,留学欧洲多年,辛亥革命后,仍留蓄长辫,表示效忠清室,但他精通英、法、德及希腊语文,于英国文学深有研究,仍请他讲授《英诗》。又如刘师培,曾参与反清革命,后变节为清探,又为袁世凯称帝效力,但刘于国学造诣极深,故仍聘他讲授《中国中古文学史》。 蔡先生还不拘一格选拔与培养人才,二十四岁的梁漱溟,中学毕业后自修哲学,蔡先生看到他所撰《究元决疑论》一文,认为是一家之言,即聘为北大讲师,讲授《印度哲学》。和梁同龄的毛泽东,刚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到北京襄办留法勤工俭学,亟需就业,蔡先生就通知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派毛为图书馆助理员,使毛得以博览北大藏书,“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9〕。 对于学术水平低下、教学态度恶劣的原有中、外教员,一律按约解聘。一个辞退的法国教员向法庭控告,但有合同为凭,他的无理要求全遭驳斥。英国教员克德莱(Cartwright)等被黜退后,鼓动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J.N.Jordan)亲自到校,要求续聘,亦遭拒绝。 其次是改革北大学制。北大原是文、理、法、商、工五科并立,没有重点。蔡先生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学专设文、理两科,法、医、农、工、商等科分别成为独立的大学之新规定,对北大各科做如下的整顿:(一)扩充文、理两科——北大文科原有哲学、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三门,现增设史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三门。理科原有数学、物理、化学三门,现增设地质学一门。(二)工科并入北洋大学——今后北大预科毕业生愿入工科者,送入北洋大学;原有工科两班,毕业后即停办。(三)商科并入法科——原有商科,仅授普通商业课程,现改为商业学门,移属法科;俟该学门学生毕业,即行停办。(四)法科准备独立——蔡先生原想把法科分出去,与国立北京法专合并,另组一所独立的法科大学,因多人反对未果。直至五四前后,北大仍有文、理、法三科。(五)改组预科——旧北大预科学长异常跋扈,成半独立状态,所设课程,与本科重复。此次彻底改组,取消原来的预科学长,而将预科分别直属于文、理、法三科,由三科学长分管所属的预科,其主要课程,亦由本科教员兼授,使预科与本科的课程紧密地衔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