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中央一级统筹向中央与省级政府两级统筹转变,高等教育管理正从中央集中管理向中央与省级政府分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体制转变。这一进程是否可以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对此应当如何认识,如何所握?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应当同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高等学校布局,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率联系起来考虑。本文仅就此略述浅见。 一、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缘由 1.我国高等教育布局不尽合理,与区域发展不相适应,学校和专业设置重复分散,资源合理配置和利用率偏低 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布局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的。1953年的全国院系调整,改变了旧中国高等学校过于集中在沿海大城市的布局,新建和充实了一大批新院校和新专业,特别是中央各业务部门兴办了一批专门院校,为各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之后虽有几次变化,但基本格局未变。据统计,1990年,中央业务部门所属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32.9%,其中重点高校占61.5%,重点学科占36.1%。现在,这些院校的学科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方面都显露出明显局限性。特别是国家教委直属高校、中央部委属高校、地方高校“三分天下”的格局,不可避免地产生院校、专业的重复设置,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加上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自成系统,互不融通,更加剧了重复设置,降低了规模效益。因此,调整现行布局已势在必行。大多数过去面向行业的部委属高校不得不淡化单一面向和单一隶属关系,而这些院校是否纳入区域高教,能否纳入区域高教,如何纳入区域高教,如何适应区域发展……,这就使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它不仅意味着地方高等教育规模将扩大一倍左右,而且涉及到地方高等教育结构、质量和效益如何协调发展,区域高教如何适应区域发展,又如何照顾行业的区域规划等一系列新问题,简言之,高等教育“区域化”问题突出出来了。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行集约化增长方式,即实行“两个根本转变”,要求高等教育加强与经济的联系和结合,要求高等学校加强与本地经济的联系和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逐步建立高教资源优化配置的运行机制,从而提高高教资源的利用率,提高高等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两个根本转变”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抓住这个机遇迎接挑战,这是许多高教工作者和研究者正在探索的课题。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高等学校必须确立并实施“科教兴省(区、市)”战略,积极对区域发展承担责任,关心区域超过关心自己,使学校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当地劳动者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对当地特色的形成等,具有重要影响。根据象美国州立大学发展的经验,大学与社区的真正结合,一方面,必然使社区发现以前从未发现的大学的优势、实力和潜力,带来对大学的新的尊重和依重;另一方面,又必然使大学的人才、设施、信息等资源找到最佳的配置方向和重点,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简言之,这就是将高等学校发展纳入区域发展之中,使区域发展依托高教发展,使高教发展为区域发展服务。 尽管有些高等学校没有当地的明显支持也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但是若与当地结合则必能获得新的机遇和优势,取得更加显著的发展。这种情况已为众多经验所表明,在我国实行“两个根本转变”的过程中,将会不断涌现出新的成功范例。这无疑将推动高等教育“区域化”。 3.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将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2月13 日正式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中央与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国务院于1994年7月3日正式颁发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高等教育逐步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体制”。近两年来,随着中央业务部门管理的部分高等学校转由省级政府管理或实行联合办学,省级政府进行教育决策和统筹的权力和责任逐步加大。 与此改革进程并行,中央要求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各地为此纷纷推出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战略和计划,力促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其中包括密切高等教育同地区经济的联系,对高等教育寄予了空前的厚望。 一方面是来自纵向的条条管理逐步减弱,另一方面是来自横向的块块管理逐步加强。在这一改革进程中,对高等教育管理以省一级政府为主的体制将逐步确立,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功能将逐步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地方特色将逐步显现。 二、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实质 1.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本来比较丰富,但高等学校布点过多,学校在校生平均规模偏小(只相当经济发达国家平均规模的一半);加上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和“普通高教与成人高教分割”,造成专业设置重复、管理机构庞大,不仅影响了教师、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的使用率,而且造成了有限的基建投资和事业费投入的浪费。 如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既有配置模式问题,又有配置方式问题。 所谓配置模式,一般来说,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强调配置的平衡性;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强调配置的不平衡性;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强调配置的相对平衡,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所谓配置方式,一般来说,一种是以计划为主,另一种是以市场为主。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为基础配置方式,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因此,我国促进高教资源的优化配置,应促进高校自主面向社会(市场),实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即高校资源由社会需求驱动自行配置,以适应社会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相应地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例如:中央政府必须考虑并掌握好我国东、中、西部区域的梯度布局,既要根据当地经济、文化等水平确定当地高教规模、结构乃至发展进程,又要充分注意发展高教在改变当地经济、文化水平中的积极作用,逐步缩小区域差距。这就是全国基本要求一致与区域化相制衡,区域配置或布局合理,实行梯度推进的格局。同样,省级地方政府亦需要考虑并掌握好当地的宏观调控问题。但是,无论是哪一级的宏观调控,都以高校面向社会优化配置资源为基础。逐步淡化学校及其资源配置对政府及其部门的依附关系,逐步强化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自主配置资源,打破省市属、部委属的界限,在面向社会,首先是面向当地社会的过程中进行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