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工作逐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时候,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必须定位。本人曾在“试论高等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中国高教研究》1997年第4期)一文中,就高等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办学目标定位的必要性及意义和定位的原则进行了论述。本文拟就高等学校办学目标如何才能正确定位、高校在定位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政府在办学目标定位中的统筹协调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遵循四条原则正确定位 高校办学目标定位,必须遵循需求、整体优化、可行(能)性和特色原则,不能只要一条,不及其余。否则,便不能正确定位。 需求原则。如果高校不按社会的需求办学,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社会不需要,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还会误人子弟,使毕业生就业困难,造成社会不安定。但是,如果只考虑需求原则而不考虑其他原则,便不能正确定位。譬如不考虑可行性原则,办学定位过高,结果实现不了;如果不考虑特色原则,学校办不出特色,就办不出水平,毕业生就业便会困难,便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如果不考虑整体优化原则,整个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与专业结构不合理,便会出现一哄而起争上热门专业的现象,学校培养的某些层次、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大大过剩,而某些层次、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又供不应求。 整体优化原则。如果不遵循整体优化原则,高等教育内部的层次结构、学科与专业结构等就会不合理,必然会导致高教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但是,如果只考虑整体优化原则,不考虑社会的需要、学校自身的条件(可行性和特色性),该高定位的不高定,该低定位的不低定,这都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与损失。不考虑社会需要办学,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行不通的。 可行性(可能性)原则。不根据可行性原则定位,盲目高定位或低定位,都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与人才培养的损失。如果超出自己办学能力,目标定得太高(比如一所条件并不太好的地方院校,把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为一流的科技大学),结果却又达不到,必然造成引进的高级人才和购置的先进设备闲置与浪费;如果无视自己的办学能力而把办学目标定得太低(比如,具备办万人大学条件的院校,只定位为三千人的办学规模),也会造成师资和设备的闲置与浪费。但是,如果只考虑可行性原则而不考虑需求和其他原则也是不行的。 二、学校在办学目标定位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各院校确定自己的办学目标时,在遵循四条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主观与客观”,克服等待政府主管部门指定的消极思想,积极主动地找准自己的位置。这里的“主观”,即各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包括教学条件、科研条件与水平、师资队伍的状况(师资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优势与潜在的优势及梯队情况等)、学校的管理水平、校舍与校园面积、校风与校园文化传统、经费的充裕程度与自筹能力、学校教育经费的储量,等等;这里的“客观”,即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政府的教育经费拨款情况、民族文化传统等。学校应根据自己的“主观”条件与“客观”环境,遵循办学目标定位的四条原则,主动正确定位。例如,学校的教学科研条件较好,师资力量强(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校园面积大,校舍条件好,教育经费较充裕,而且储量大,则这所学校便可以定为教学科研型院校(可行性原则),学校再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需求原则),本校在整个高教系统中位置(整体优化原则),本校现在的学科性质(或类型)、学科与专业的优势等条件(特色原则),来确定本校是以培养哪一个层次的人才为主、以哪些专业与学科为主、重点建设哪些专业与学科群、办出什么样的特色,等等。 这里所说的发挥各院校的主观能动作用主动定位,除了上述充分认识“主观”与“客观”主动定位外,另有一层意义,就是主动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研究与预测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变化规律,主动地去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要被动适应。前些年,不少院校见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好分配,便一哄而起,争上这些热门专业,有些不具备这类专业办学条件的院校也争着上,结果造成这类专业人才的过剩,这就是被动适应,也是办学目标不明确的具体表现。 发挥各院校的主观能动作用主动定位,还有一层含义:各院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重点扶持与建设一批学科与专业,在经费的划拨、设备的购置、师资力量的调配与培养等方面均优先保证,使这些学科与专业迅速发展成为学校的名牌、地区的名牌、甚至是国家的名牌、世界的名牌。60年代,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并不是全国最好的大学,但该院的建筑学专业却是全国最有名的。各院校也同样可以办出自己的特色学科与特色专业,办出自己的名牌。 发挥各院校的主观能动作用主动定位,即各院校应主动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规律办学,充分挖掘本校的内部潜力,确定一个通过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奋斗能达到的办学目标。例如,随着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单科院校向综合型发展已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如果一所单科院校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通过挖潜与若干年的发展,能够成为多科型院校或综合大学,则这所学校的办学目标应定为多科型学院或综合大学(当然,也可以通过合并来实现这一办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