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九十年代,高等教育要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使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如何主动寻求与“市场需求”间的结合点,建立科学的市场意识和运行机制,探索出一条有序、高效、健康发展的路子,是不少人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一些高校已成立了专门的“发展委员会”或“横向联系办公室”,以切实做好高校的发展工作。本文拟对高校“发展工作”作一初探。 一、高等学校“发展工作”的目的 社会的巨大变革使我国高校都在寻求一种全新的生存与发展方式。高等学校“发展工作”的目的就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以期在机构的合理设置、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办学效益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取得较大进步。 1.提高办学效益,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教育领域里的竞争,也表现为教育成本的竞争。我国的高等教育,一方面是资源的极度短缺,另一方面又不乏随处可见的资源浪费。由于缺乏经济意识与效益观念,投入与产出之间不存在经济联系,高校也同样存在机构臃肿、冗员充斥的现象,非教学类人员大大超编,行政管理费用膨胀,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生均成本较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教育事业费的利用率、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与国际水平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学校的自主权与财力余地很小,学校内部的分配与奖励制度往往打不破“大锅饭”,教育质量的提高受到很大制约。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后,可以借助市场这只遍及各个专业、各个层次的“触角”,获得教育需求的信息,及时调整办学形式、专业设置、培养规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此提高办学效益。同时,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发展目标,采取更主动、更灵活的形式与地方联合办学,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 2.缓解学校经济压力 无需讳言,虽然教育支出一直在我国财政支出中占相当大比例,但由于我国的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的比值不高,财力的局限决定了国家教育拨款的增长不可能超越一定的限度,而教育投资的成本却会因为生产力水平提高所导致的教育领域劳动力价格上扬、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和档次的要求提高以及受教育者对学习条件与学习环境的要求提高而不断增长。这就是虽然国家在教育上投下了不少资金,但几乎所有的高校仍感到入不敷出。长期以来,高校教育经费渠道的单一化也使得高等教育对国家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剧,高等教育基本上仍属于“供给制”而不是“谋生型”。 我国现时期经济建设发展速度快,人才需求量大,但由于高等教育底子薄,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高等教育开源创收能力差等原因,导致高等教育经费短缺,且形势日益严峻:目前政府给高等教育的拨款不可能有大的增加;物价上涨,办学经费相对减少;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学校的经费投入要求相应增加;办学规模小、效益低,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高等学校的发展。正因如此,缓解学校的经济压力也是高校“发展工作”的目的之一。 3.促进学校与地区共同发展 高等学校不仅仅只为地区培养人才,它更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标志,学校和知名度、拥有杰出的学者和一流水平的学科既是一个地区的骄傲,更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后盾。开展“发展工作”就是为了使学校与社会更紧密结合。美国伯克利大学校长田长霖博士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学术报告会上曾阐述过这一看法。也有的美国高校提出“学校与地区共同成长”的办学方针。学校的“发展工作”,一方面是加强学校与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双边的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是继续树立学校的社会形象,使地区觉得,支持学校就是支持他们自己,为自己的长远发展进行投资。学校与地区相辅相成,学校发展了,地区也能从中受益;地区发展了,也就能给学校以更大的支持。 二、高等学校“发展工作”的形式 高等学校的“发展工作”就是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及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现阶段“发展工作”的重点无疑是筹资,它更多地是依靠学校的有形、无形的资源,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支持。具体地说,它欢迎社会各界共建办学、设立基金、兴办产业、投资基础设施,同时,学校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科技协作、咨询与策划、设计等服务,并根据投资者对学校所作的贡献,给予一定的回报,诸如,授予荣誉奖、荣誉称号,设立永久性纪念标识、永久性冠名纪念等。目前,不少高校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争取社会资助和捐赠 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比较可观,成为我国高教经费一项重要的来源。各校应积极争取,使之成为增加经费的渠道之一。例如香港著名实业家田家炳先生慷慨出资800 万元人民币资助南京师范大学兴建教育科学学院大楼;三株集团在南京大学设立学术论文奖;宝钢、东汽等企业也在一些高校设立了奖学金,资助部分优秀大学生。 2.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广泛吸收资金 联合办学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高校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是高校探索“穷国如何办好大教育”道路的需要。联合办学不仅可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而且某些形式的联合办学还可以争取到一定的经费。联合办学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