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经济的增长。但采取什么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系世界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从60年代起,原苏联和东欧的一些经济学家就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将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大类型:一是靠增加投入实现产出量增长的外延型,亦称粗放型;另一类是靠提高效率实现产出量增长的内涵型,亦称集约型。西方经济学界亦有类似观点,认为总产出的增长可以由两方面因素产生,一是增加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所产生的效应,二是由要素生产率提高所产生的效应。此两种观点实质上是一致的:增加生产要素即增加外延、粗放;要素生产率提高即内涵、集约增长。所谓粗放型,即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所谓集约型恰好相反,即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经济的路子,是两种具有本质区别的经济增长方式。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原苏联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粗放型,即使党的十三大曾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然而,由于认识不深、措施不力、力度不大,结果收效甚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困难,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阻碍作用;二是科技水平不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低(我国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28%左右,而发达国家为50—70%);三是劳动者素质差,忽视教育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四是管理水平低,缺乏善于科学管理的人才,等等。 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应该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采取一些基本对策: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1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龙头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其作用之大应该是显而易见和勿用置疑的。因此,可以说: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依靠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发挥其育才优势,可以提高复杂劳动者的质量和素质,以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从事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现代化大生产则需要大量的复杂劳动力,劳动力质量的高低,对经济的发展及生产力的提高起主导作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主要是扩大外延,即增加投资,增加原材料,到处铺新摊子,这必然需要大量简单劳动力,对复杂劳动力需求量不大。而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走的是一条相反的路,主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尤其是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培训、提高现有劳动力,另一方面要补充大量复杂的劳动力,即各种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因为,走集约增长之路,建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导致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过程及结构的深刻变化,使生产更加科学化、知识化、智力化、自动化和综合化,产生了一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兴工业。这些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已不再是体力和一般技巧,而是知识和智力。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复杂劳动力(工程技术人员等)的比例不断增加。国外有些专家的科学分析表明,传统工业需要60%以上的简单劳动力,只需2%的人受过高等教育,而现代化大生产则需要40 %左右的人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复杂劳动力。美国20 世纪初工人与工程师之比为100∶0.4,60年代上升为100∶2,80年代达到100∶33。〔2 〕现在有许多企业工程师比工人多得多,有的集约化程度很高的行业,甚至是99%的人搞科研、设计和开发,只有1%的人从事生产。 为什么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在生产人员中的比例呢?因为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与其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据我国经济学家估算,劳动者有小学水平,可提高劳动生产率43%,具有中学水平者可提高108%, 具有大学水平者则可提高300%。〔3〕原苏联学者也认为,工人受教育的水平每增长1%,劳动生产率则提高1.38%。〔4〕纵观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都是首先实行由大量使用简单劳动力到大量使用复杂劳动力的转变。在高度现代化、自动化的大生产面前,人并非就显得无能,人的价值和力量仍然是巨大无比的,人仍然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只不过这种人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能从事高级复杂劳动的人。这种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5〕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西方古代的高等教育为教会所控制,主要培养高级传教士和贵族,后政府介入高等教育,则主要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统治者,即“学而优则仕”。但是,高等教育发展到现代,已走出了“象牙之塔”,功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它为政府部门输送了少量的公务员,但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是到生产部门和社会其它行业工作,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已发展到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的国家,有相当多的毕业生都是到生产第一线就业。我国高等教育虽然还处在精英教育阶段,但也有很多毕业生分配到企业等基层工作,直接从事经济建设。我国共有重点大学97所,其中工科院校就有55所,占总数的56.7%。在1995年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中,工科在校本专科生为116.6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0.2%;经济学在校本专科生43.41万人, 占在校生总数的14.9%,两者合计占55.1%。工学、经济学类在学研究生有8万人, 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54.7%。〔6〕这表明,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工科为主的,主要是为工业生产为主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除工学、经济学类的毕业生到经济部门工作外,还有许多文、理、农、师范、政法等科类的毕业生也到经济部门工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多种规格、各种专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高等教育正好能为之服务。 以上分析得知,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需要大量高级专门人才,而这只能依赖高等教育来培养。如果离开了高等教育,高级专门人才的来源渠道就会中断,连正常的生产都会无法进行,就更不用谈什么“转变”了。也许有人会说,企业可以自己培养人才,如办职工业余学校,在实践中培训等,这当然也是一条培养专门人才的路子,但实践证明其质量很难保证,况且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管理水平都不可能很高,办学效率也不可能好,专业学科也无法办全,其结果是自讨苦吃,劳而无功,“文革”中这类教训太沉重了。 二、高等教育发挥其科技优势,可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加大科技含量的要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这一点似乎谁都不会怀疑,从经济学家、企业家到普通老百姓,都赞同这种观点,就无须本文赘述。但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认为,科技进步与高等教育关系不大,似乎科学技术工作是科研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的事,这是不完全的。因为科技进步与高等教育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可以说,如果撇开了高等教育,科技进步就无从谈起。正如邓小平同志一再指出的那样:“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7〕“发展科学技术, 不抓教育不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8〕由此可见, 教育和科技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更是唇齿相依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话,那么首先也就是要依靠高等教育,因为科技进步有相当一部分要依靠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