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决定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其经济体制便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实施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活力,从而使其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时期。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模式已在人们的头脑里占据了根深蒂固的地位,同时不少人对市场经济也还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因此在处理各个领域中的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对市场经济的误解。一些人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作方式,另一些人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追求市场经济的“自由放任”。反映在教育领域里,则主要表现为如下两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中,还有一些政府官员一时难以抹去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计划管理的习惯印痕;另一方面一些学校的管理人员则企图追求办学的“自由”,希望摆脱政府在诸多方面的控制和对政府的依赖。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这样一个与政府关系密切的教育阶段,也涌动着一种鼓吹所谓“教育靠国家是当前最大的思想障碍”的思潮。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非义务教育,在其运作过程中自然与市场经济有着比义务教育密切得多的关系。因此,人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关注也就更多。 市场经济条件下需不需要政府对教育的调控,如果需要,其原因何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应当如何运行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其运行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哪些相互关联的主要行为者;这些相互关联的行为者的行为是怎样发生并相互作用的?本文拟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对上述问题作一番思考。 一、市场经济与政府对教育的调控 什么是市场经济,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复杂的问题,即使对一般民众来说,也大多对其有一种感性认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般的感性认识并不代表理性的规律。因此,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就有必要首先对市场经济有所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需不需要政府对教育的调控?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要对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分析,也同样有赖于对市场经济本身进行研究。 (一)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 众所周知,在资本主义数百年的历史中,市场经济如同一架精巧的机构,通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不断地协调着人们的经济活动。但是,市场经济并不必然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它在实质上只是一种在特定社会发展时期中较为有效的经济运行机制。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正是看中了它有效的经济运行功能才决定实行市场机制的。 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发生作用呢?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顾名思义,市场就是买卖物品的场所。市场过程就是一种物品的买方和卖方相互作用,从而决定价格和数量的过程。我们知道,一个经济组织最关心的基本问题不外有三: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生产什么东西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代表了需求和利润;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反映了较高的生产效率;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则在实质上决定了产品的分配。 对市场机制原理的最早理论阐述见诸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年)。在这部著作中他宣布了一种被称作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该原理宣称:当市场上的每个人在追求其个人目标时,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实现最好的公共目标,并使得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达到一种最佳状态。在这样的市场中,政府对于自由竞争的任何干预都将是有害的。这一原理问世后便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直至20世纪的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由于垄断问题的日趋严重和大萧条的出现,为了给国家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的的干预经济的政策寻找理论根据,才出现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认为,市场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配置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因此,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以便解决失业问题。 遗憾的是,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的西方出现了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所谓“滞胀”问题,从而给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带来了无法解释的难题。为此,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一些新的经济学派应运而生,力图用新的经济学理论解释“滞账”问题。影响较大的新派别则有三个: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其中货币主义建议用货币政策代替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供给学派则认为应削减税率以增加供给。二者虽然观点不同,但都不否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从长期来看,当信息量足够时,人们能够正确预期充分就业下的总供给量,并据此行动。市场机制就会使实际的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此时,国家的干预是无效的。在短期内,政府和个人一样不能占有足够充分的信息,因而其政策也是盲目的。目前看来,承认政府干预的理论仍属主流。 (二)市场失灵 如前所述,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有时并不能引导人们去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并实现最佳公共利益。这就是市场失灵现象。市场失灵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因,一是不完全竞争,二是外部效果的存在。 众所周知,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一旦出现不完全竞争,或者换言之,出现了垄断,社会生产就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缘的内部移动,投入和产出就不能达到最有效的配置。而且从历史上看,最令人遗憾的是,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恐怕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至少在目前的市场中,竞争肯定是不完全的。由此看来,市场失灵就是必然的现象。 外部效果是指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溢出市场以外的效果。当这种效果产生时,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或者说那只看不见的手就可能将经济引入歧途。例如,工业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外部效果的最典型的例子,因为由于利益的驱动,企业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自愿投资去治理污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