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在学校数量上有1200多所,培养的各类人才有500万人以上,在校学员至少有250万人以上,〔1 〕在学校数量上已超过了公立的普通高校,每年的入学人数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说,也是异军突起,颇有后来居上之势。但实际上,目前我国私立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私立高等教育需要正视这一现实,然后从内部入手,提高办学的质量,协调好与社会的关系,为自身的发展求得更为宽松的环境,开辟出更为广阔的路子。为此,本文对我国目前的私立高等教育状况做如下分析: 一、我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我国解放后私立高等教育从1980年邓小平为“北京自修大学”、彭真为“中华社会大学”题写校名开始,经过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认,80年代中期,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到1991年底,发展相对平稳,共有学校450余所。从1992年开始, 进入较为兴旺的发展时期:截止1994年底,全国有880所私立高校,其中有18 所取得了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资格;到1996年5月, 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私立高等学校增加到21所,不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学校有1209所。在一年的时间里,私立高等学校增加了40%。应该说,发展速度相当快。 目前我国的私立高等教育,主要可以分为以下类型:非学历教育,又分为岗位培训和高等职业培训两种;学历教育,一种是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资格的,一种是通过助学参加自学考试的,还有一种是学历考试试点。这些学校,因为所属类型不同,在质量、规模等方面,也表现出很大差异:有的学校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如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1985年开始招生时,只有10个专业,学生300人,到1994年, 学校开设88个专业,在校生7068人,毕业生1300多人;黄河科技大学,也在竞争中走出了一条发展壮大的路子,1984年初创时,仅有一个143人的辅导班,到1995年,学校有23个专业,1万余名在校生。同时, 也有许多私立高校在竞争中自生自灭,如1994年底,吉林省教委对省内私立高等学校进行评估,26所参评学校中,12所合格(其中2所为先进),6所限期半年整改,7所关闭,另有一所待认定。这种被迫关闭或自行关闭、 限期整改的情况,在全国不算少数。当然像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等能够经受住考验的学校也很多。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参差不齐。 二、目前我国私立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起点低。这是我国私立高等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很长时期内,都会影响到它们的发展。因为它们从根本上影响了私立高等学校的素质提高: 1.立足点低。我国私立高校的兴起,发生在文革结束后。国家将工作的重心由政治方面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社会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都对人才提出了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当时,公立的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小,每年不足40万;培养的学生周期长,且层次结构不合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学校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很多学生专业不对口,学不能致用。尤其是当时社会紧缺的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高等学校内的储备量严重不足。与此同时,社会上却有大批的高考落榜青年,他们渴求知识,却又无学可上。一些有识之士很快意识到这一点,遂建立起立足于培训社会急需的职业技术人才的私立高等学校,尽快实现私立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因此,这些学校多是从短期培训班开始,慢慢向正规的高等教育方向发展,但仍然以适应社会的当前需要为发展方向。 应该说,这种满足社会对紧缺人才的需要的立足点,不论对于私立高校的最初生存,还是在急社会之所急、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方面,都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从私立高校的长远发展来看,由于低立足点的确立,私立高校很容易满足于跟随市场的需要转。由于能够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因而也更容易使学校忽视师资、设备、专业、课程等的积累与建设,始终处于低水平的职业技术培训的层次上。要知道,我国目前还有一千多所私立高等学校没有取得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的资格,也就是说,这一千多所学校的“高校”资格仍处于待定状态。这种状况的根本扭转,还需要私立高校自身做出更多的努力,改变它们低水平的质量状态。 2.生源质量低。私立高校的招生对象,从一开始就主要确定在高考落榜青年身上。到目前为止,这种状况仍没有多大的改变。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在这些高考落榜生中也有优秀的学生,但从整体情况来看,这些学生在基础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低于普通高校的平均生源水平。假如这些私立高校希望它们的毕业生能够达到同类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同等水平,那么,私立高校必须付出比普通高校更多的努力。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一方面是因为私立高校的现实状况的制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很多私立高校的师资状况、设备状况、经济状况及管理状况等都制约了学校向这一目标努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学校的立足点已经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不在于与普通高校争高低。私立高校更多地是选择了通过实用知识的传授与实际技能的培养,争取它们的合理存在的权利,并以此作为它们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