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五大报告重申并深入阐述这个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有丰富和发展,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复杂矛盾和困难。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有利于我们在许多重大现实问题上更好地统一思想,澄清种种疑虑,从而加快农业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真正地把一个效益较好、质量较高、具有活力和生机的高等农业教育带进21世纪。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 首先,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生产力不发达阶段的认识。我国经过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700美元, 不仅与发达国家比有很大的差距,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基本的国情。正如十五大报告指出的,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其次,深化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认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必须自觉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全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特别是要牢牢把握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不仅在发展比较顺利时不动摇,在发展遇到矛盾和困难时更不能动摇。 再次,深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的认识。历史的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现代化建设事业能不能顺利推进,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要牢牢记取深刻的历史教训,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坚持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这样才能防止政策出现偏差,不走或少走弯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大学的生存和发展背景上受到“两个基本”的制约,即“两个不会改变”。具体的讲,一是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农业自身具有两重性,一是作为基础行业需要支持,二是作为弱质产业需要得到保护。然而,我国农业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中,依然面临耕地面积下降、粮食比较利益下降、人口持续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等不可逆转的严重状况,农产品需求旺盛与农业基础脆弱、社会效益高与自身效益低、宏观搞活与微观搞富、小生产与大市场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增加劳动就业等矛盾相当突出,这就要求农业必须走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和可持续增长的发展道路,而其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在于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显然,农业大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历史使命。二是农业作为艰苦行业的地位不会改变。除了部分相对发达的地区以外,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还是靠手工操作,是否获得丰收很大程度是靠老天帮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百废待兴,政府主观上希望给予农业和直接为之服务的农业大学的以更多的支持,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这种支持往往不易真正到位,难以避免地会造成“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的错觉;而作为相对艰苦的行业,往往是劳动的回报率不高。特别是在“并轨”的特定条件下,自费上学,自主择业,作为教育的投资主体更趋于较高的教育回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大学的生源与质量。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因此,我们考虑下一步农业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时候,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增强主体意识,强化发展是硬道理,靠自己发展更是硬道理的思想,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资源,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二) 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情出发,加快农业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解放思想,以新的思路求新的突破 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思想的大解放,才能带来改革的大突破,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大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的大增强。因此,我们解放思想,必须确立三个基本观念: 一是牢固确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念。思想不解放,根子是脱离实际,脱离国情。只有坚持一切从初阶段的实际出发,思想认识才能与客观实际相一致,工作才能减少和避免失误。要在学校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处理上破除固守过去的老框框、老办法,不敢突破的思想障碍;在教育与教学思想转变上破除照搬现成的方案和条文,不敢创新的思想障碍;在建立内部管理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上破除等待别人提供经验,不敢探索的思想障碍。 二是牢固确立“三个有利于”是评判是非、衡量得失根本的观念。只有真正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才能冲破姓“社”、姓“资”的困扰,才能真正地划清股份制与私有化、拍卖部分中小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流失、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与公有制为主体的界限,使我们在许多重大问上形成共识。作为社会主义农业大学不仅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还要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要重视教育的服务性,还要重视思想政治的导向性;不仅要为当前的经济腾飞服务,还要面向未来;不仅要重视借鉴某些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功能,还要严格遵循高等农业教育的自身规律。 三是牢固确立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观念。学校深化改革的动力、深化改革的办法从根本上说,来自于全体教职工的实践,来自于基层生机勃勃的创造。广大教职工是真正英雄,我们只有不断从他们中间吸取智慧和营养,思想才不会僵化。要始终尊重广大教职工的意愿和选择,尊重教职工的创造,满腔热情地鼓励、支持广大教职工大胆试、大胆闯,真正做到不搞争论、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不求全责备、不自设禁区。要善于及时总结推广群众创造新鲜经验,注意保护、引导和发挥好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在确立上述三个基本观念的基础上,就南京农业大学而言,还必须进一步明确“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南京农业大学实际出发,集中有限资源,以不均衡发展战略达到相对均衡发展的要求”的基本操作思路。具体讲就是说整体推进,分段施工,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争取有所突破:第一,加大宣传的力度,深化广大教职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以提高自我造血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公”与“私”的关系上有所突破;第二,深化学校内部各项管理制度改革,正确地处理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个人的关系,在把南京农业大学真正地塑造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上有所突破;第三,对基础性、高科技应用和复合性应用人才实行分类培养,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教学与科研、知识传授与环境熏陶为一体,使基础性人才、高科技人才接近学科前沿,与国际接轨;复合性应用人才符合农业和农村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与社会接轨;学科群的建设按照“上有理论源头,下有产业接轨,学科群中有带头学科”的要求,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既求“量”的扩张,更求“质”的提升,下大力气建设好学术梯队,在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