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大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做了总体部署,其中对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我们高教界同志,要联系高教界的实际认真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全面推向21世纪。 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三个面向”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审视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 十五大报告在阐述高等教育问题时,既提出了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战略目标,又提出了“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的具体要求。怎么理解这段话?怎么找到落实这段话的科学途径?这就要求我们运用邓小平理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战略高度,来进一步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 十五大报告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迪:我们要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那就必须充分总结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这是形成正确认识的不可或缺的实践基础。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先后经历过50年代前期的稳步发展,经历过1958年到1960年的冒进,经历过冒进后的调整、整顿、大规模压缩,经历过60年代上半期的相对稳定,经历过“文革”的重大破坏,经历过粉碎“四人帮”之后,人才奇缺压力下的加速发展,经历过80年代后期的稳定规模,经历过1992年和1993年前后的再次加速发展,经历过1994年全教会后的适度发展等曲折历程。经过长期实践,使我们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有所提高。这一点可以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先后提出的高教三个发展方针中看出。一是1989年至1990年前后提出的“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和效益”;二是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规模有比较大的发展,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效益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以及1994年全教会提出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1〕。 这些发展方针,除了在规模、速度问题上不断有所调整之外,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从狭隘的发展观上升到包括“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在内的大发展观。这是高教发展问题上了不起的认识深化。 这一认识深化,有力地促进了90年代以来我国高教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例如,从1949年到1990年41年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由11万增加到190万,校数由207所增长到1080所;而1991年至1996年仅6年,在校大学生就由190万增加到302万,校数由1080 所下降到1032所,不但未增,反而合并了几十所;校均人数由1800人上升到3000人,规模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师生比也由1∶6.3变成1∶9.6,人员使用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 深刻认识和总结这一段实践,对于我们深刻、全面理解江总书记在十五大上提出的“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具有重要作用。“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必将成为指导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方针。因为它体现了持续、协调、发展相统一的发展观。 首先是持续性。这一方针与以前历次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方针不同。历次提出的发展思路,都是针对前一阶段的问题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而且一般都是侧重于谈规模,而十五大提出的“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则不同,它是在总结以往48年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长远战略指导意义。 其次是协调性。这一方针,是在肯定和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者协调发展方针的前提下提出的“稳步发展”。离开了四者协调,就不可能稳步;同理,只要坚持四者协调,就能符合“稳步”的要求。 再次是发展性。只要符合持续性和协调性,就符合了“稳步”的要求。“稳步发展”,稳步是前提,而落脚点还是“发展”,即体现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 我们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必须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的整体战略思想,科学地审视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要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充分考虑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客观联系,考虑到十五大提出的2010年比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的宏伟目标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还要站在“三个面向”、迎接跨世纪挑战的高度,来认真确立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 二、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进一步审视高等教育的改革问题 十五大报告提出,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我们应依据这一思想进一步审视高等教育的改革问题,确立科学的改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