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都在探索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高教改革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理工分离,重理轻文,推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在迎接21世纪挑战时,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其中,如何理解和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我们将从历史与现状分析入手,探讨其发展趋势及相应对策。 一、历史演变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或者说在教育思想及教育目的上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者之间的历史演变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呈现出复杂交错的图景。 1.在传统的人文主义教育向科学主义教育转移的总趋势中多种教育观念及其流派并存发展 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在其名著《大学的功用》中论述现代多元化巨型大学存在的历史因素时指出:就其起源而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就是在那个时期也有好几种传统。柏拉图有主要为真理而对真理献身的学园。柏拉图非常憎恶的智者也有他们的学校。这些学校教授修辞学以及其他适用的技巧——他们对生活中容易取得的成就比不易获得的真理更有兴趣。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除了别的学科以外,还涉及到数学和天文学。现代学院派喜欢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柏拉图的学园,而设有职业学校和科学研究所的现代大学同样可以归源于智者和毕达哥拉斯。人文主义者、专门家和科学家都有其古代根源。所谓的“两种文化”或“三种文化”几乎像文化本身一样古老。克尔在论述西方大学观演变的历史发展以后指出:纽曼(John Henry CardinalNewman,1801—1890)的“大学观”仍然有它的拥护者——主要是人文主义者、通才和本科生。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1866—1959)的“现代大学观”仍有其支持者——主要是科学家、专门家和研究生。美国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观”有它的追随者——主要是管理者(现在很多教师也属于管理者),广大的社会领导层。〔1〕 甚至在一个学校之内,也可出现两种教育观点并存的现象。比如,查尔斯·W·埃利奥特(Charles·W·Eliot)和A ·劳伦斯·洛厄尔(A·Lawrence·Lowell)先后任哈佛大学校长, 他们奉行两种不同的大学教育观:前者把重点集中在研究生院 、专业学院和科学研究上, 后者强调的是本科生以及把精力集中在课程上。大学具有在一切方面虽然意见分歧但仍可留在原地的独特能力,哈佛就明显地证明了这一点。在洛厄尔以后很久,罗伯特·M·哈钦斯(Robert·M·Hutchins)还试图把芝加哥大学拉回到纽曼主教、托·阿奎那(Thomas Aquinas)、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轨道上去。他卓有成效地复活了哲学对话。但是芝加哥大学仍不失为一所现代美国大学。 一些历史事实说明:本科生力图追随英国大学模式,并从历史渊源上追溯到柏拉图,人文主义者经常在这里可以找到共鸣。研究生及科学研究追随德国大学模式,从历史渊源上追溯到毕达哥拉斯,对此,科学家及科学主义者给予全力支持。而一些实用性专业和服务性活动则是追随美国大学模式,并从历史渊源上追溯到智者,社会科学家最能与它产生共鸣,其兴趣在于综合。以上说明,一个历史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及其教育观有自己的主流,但现实生活中却是“两种文化”或“三种文化”并存的局面。 2.在人文主义教育向科学主义教育转移的总趋势中“两种文化”严重分裂和对抗 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两种文化》的作者C·P·斯诺(Charles Percy Snow,Baron,1905—1980)认为,我们称之为“两种文化”的问题,总的说来,是整个西方的问题。整个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日益分裂为两个极端的集团。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鸿沟。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全然不同,甚至在感情方面也难以找到很多共同的基础。非科学家往往认为科学家抱有一种浅薄的乐观主义,没有意识到人的处境。而科学家则认为,文学知识分子都缺乏远见,深层意义上的反知识,热衷于把艺术和思想局限在存在的瞬间,等等。双方互不理解的程度已达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遍及于西方世界的这种文化分裂现象,其原因有二:一是对专门化教育的盲目信任;二是西方一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定型化倾向。这种倾向似乎在加强而不是削弱。这也就是说,文化分裂之类的情况一旦形成,所有的社会力量不是力求使之缓和,而是越来越加强。一本科学社会学名著《知识的力量——科学的社会范畴》(J ·齐曼)指出,英国由于没有把科学引入较古老的文学课程中去,所以导致了今天艺术和科学被分隔为“两种文化”的可叹状况。而在大多数欧洲国家里这个问题被安排得比较得体,从中、小学直到大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结合在一起的。可见,由于各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两种文化”分裂、对抗的状况也不尽相同。 斯诺认为,〔2 〕打开“两种文化”分裂局面的出路只有一条:重新考虑我们的教育。可供我们采取的基本手段是教育,主要是中、小学教育,也包括大学教育。没有理由让下一代人普遍无知,或者像我们这样缺乏理解力和同情心。 3.在人文主义教育向科学主义教育转移的总趋势中也存在着互相融合的状况 一本有关20世纪教育目的观的专著〔3〕在论述20 世纪教育目的观的总趋势时指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总体上处在一个相互排斥、相互对抗的势态中。科学主义在总体上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人文主义在与科学主义的较量中不断地改造着自身,并且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根本主张。由于人文主义的存在,科学主义的膨胀受到了牵制,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类社会的失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