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宏观研究的进展 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明显的进展,主要表现在:(1)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形成了一支科研队伍。 从中央、省到一部分高等学校,共有500多个研究单位,2500 多名科研人员。(2)在不同层级上组织了课题研究,从1980年到1995年, 仅国家一级的高等教育重点课题为198项, 约占全部教育科研课题的五分之一。这些课题研究成果分别为国家和有关方面采纳,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3)建立了学术团体, 全国及各省均建立了高等教育研究会,下设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战略、高等学校德育、高等学校后勤等28个分会,团结了高等教育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共同参与研究。(4)建立了高等教育科学博士点4个,硕士点10多个,培养了科研后备力量,初步形成了学术梯队。 高教研究在80年代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高教改革和发展推动的结果。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从60年代中期停止招生,整整10年耽误了人才培养。80年代各方面人才短缺呼唤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如何在恢复调整中迅速发展,以适应社会迫切的需求,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发展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原先高度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尤其是政府不能再以行政指令性计划直接管理高等学校,学生也不再全部由政府分配就业,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回答,其中包括深入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总之,实践呼唤着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高教研究也对高教改革实践产生了指导和推动的作用。 1.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983年开展的全国范围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和教育规划研究,比较全面地调查了全国专门人才的现状及到2000年的人才需求,为制订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做了准备。80年代后期,国家制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相应地组织研究了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针对以往高教发展片面追求数量的问题,提出高教发展要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优化教育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并且明确提出高教发展要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90年代初制订2000年和2010年的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针,把提高质量效益放到突出的位置。这些研究的成果均转化成为政府的决策,避免了以往高教发展大起大落的历史教训,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中国高教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能适应经济产业结构迅速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结构问题一直是80年代以来高教研究的一个重点。80年代初开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提出了调整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设想,主张加快发展当时比较薄弱的财经、政法专业和注重培养应用性人才,并提出重视发展短期高等教育的建议。80年代中期组织的“高中后教育多样化课题研究”,针对中国高中后教育单一学历教育的倾向,提出高中后教育应该遵循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重视发展在职成人非学历教育的思想,对丰富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有积极的作用。90年代初全国开展“初中后教育结构研究”,总结了50年代以来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从经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人力结构变动的趋势,研究了初中后教育结构变化的特征及其趋势;提出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中间型、应用型人才;调整本科教育培养目标,重视培养解决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高教结构中的问题,提出了调整的方向,推动了改革。 3.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研究。教育体制改革是80年代以来高教研究的一个热点,涉及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的诸多领域,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政府对高教的宏观管理、学校独立的法人地位和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毕业生自主择业、高校的经费来源与高教的投资体制等问题,还有学校内部的领导管理体制、人事工资分配制度和后勤服务社会化等问题。这方面的研究从中央、地方到学校各个层面展开,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对确定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路和目标、推进改革起到了咨询和指导作用。例如,关于中央部门办学和管理体制的研究。1990年初,中国的1072所高校中有360 多所属中央各个部门举办和管理,这些学校占了中国重点大学的80%以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中央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种条块分划的管理体制逐渐改变。于是,由多方面参加的课题研究组在专题研究后提出了通过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部属高校、中央所属和地方所属高校的联合、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学校间合并、企业共同参与办学等五种形式,实行条块结合。这种建议获得了政府部门的认同,把它作为推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途径,并取得明显的进展。 4.人才培养途径和培养模式的改革。这方面涉及诸多微观领域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这里不作论述。在宏观方面仅提及两个主题:一是关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即研究生教育区分学术型和应用型不同学科和专业人才培养采取不同途径,避免单一的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提倡通过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以及工作和学习交替等不同途径,使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更符合实际需要和这类人才的成长规律。这项研究对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另一项是关于教育、科研和生产(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及合作教育问题的研究。这种研究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产生了实际的效果。 二、高等教育宏观研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正进入世纪之交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期和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信息化过程的深刻变化,都将对中国高教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包括宏观决策上和微观运行上的问题;近期急需调整解决的与远期规划和战略选择上的问题;实践操作性的和理论深层探讨的规律性问题等等。高教研究要从理论层面、决策层面和操作层面上分别确定不同重点,深入研究若干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问题,与政策制订和实践更紧密地结合,指导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里,仅就宏观决策层面提出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