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经进入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大潮,社会文化的变迁,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利益的调整、观念的变革、竞争的加剧,势必引起人们内心的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心理压力,人们的心理正在经受着新的巨大的考验。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知识群体,当然也不例外。况且,他们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总是扮演着最敏感、最活跃的角色。他们对社会的诸多变化有着深刻的内心体验,同时又被各种心理压力所困扰,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荷。探究大学生心理重负的成因,帮助他们减轻和消除心理重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就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心理重负指的是在社会环境等外界压力下,人们的认识、情绪、意志等心理定势没有得到及时而适当的调整,造成心理失衡,达到一种难以承受的不良紧张刺激的心理状态。造成大学生心理重负的外界压力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动荡的压力。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和深层次的改革,带来了思想进一步解放,观念进一步更新,出现了一系列的新观念。这一系列的新观念与积淀在大学生思想深处的传统观念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从而引起大学生认识上的失调和观念上的动荡,他们面临着冲破旧观念的束缚,树立新观念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往往表现出顽固的惰性,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尚待确立和完善,在社会上出现了信仰失落、人格扭曲、价值坐标偏离、行为选择失范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困扰,陷入了观念认同和道德取向的矛盾之中,无疑又给大学生的心理增添了负面影响。 (二)学业成就的压力。大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应该肯定,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希望自己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大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学业成就上的竞争。一方面,他们必须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为了促进他们学习,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风考纪,他们必须面对考试过关的压力。另一方面,大学生之间在学习上的竞争大致处在同一水平上的竞争,他们在中学时的优势已经丧失,要想在学习上超过别人并非易事,而上进心越强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大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愈强烈,又会加强他们的心理重负。 (三)人际关系的压力。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在当今开放的社会里,人际交往越来越广泛而频繁,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高等学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视野不只是局限于学校这块小天地,而是向更广泛的社会延伸,他们传统的交往空间和模式已经被彻底打破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摆在大学生面前,对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的大学生来说,则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虽然他们有较强的公共关系意识,认识到人际关系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迫切希望拓展自己的社会联系,建立起自己的良好人际关系,但是由于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勇气,缺少交往的技巧而一筹莫展,受到挫折就悲观失望。有的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对人求全责备,与他人难以相处,或者无端怀疑、猜忌别人,对周围的人持冷漠的态度;有的过低估计自己,不敢与他人接触,结果自己孤立自己。这些不良的心理反应,又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 (四)择业就业的压力。市场经济的建立,竞争机制的引入,大学生不再由国家统包统分,他们就业必须进入人才市场,实行双向选择。现实生活明白地告诉他们:大学毕业就等于捧到“铁饭碗”已经成为美好的过去,职业稳定感已经荡然无存。这样一来,无论是一般的学生还是品学兼优的学生都深切感受到择业就业的压力,出现了新的难以摆脱的心理矛盾。他们认同竞争,赞成双向选择,但既担心机会不均,又害怕找不到合乎自己心意的工作岗位。在择业时,他们往往首先考虑的是工资收入的高低,工作环境的舒适与否。当教师搞科研似乎受到社会的尊重,但经济收入较低,并无多少实惠;三资企业一般来说工资待遇比较丰厚,但又具一定的失业风险性;想“下海”则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难以如愿。于是,引起心理失衡,心理负担加重。 (五)经济负担的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大学被视为一种投资行为,高等学校属非义务教育已经被社会所承认。高校实行招生制度改革,目前已经实现了国家计划与调节性计划“并轨”,大学生必须面对交费上大学这种几十年来不曾有过的现实。招生制度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不可能不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反应和波动。据调查,35%左右的大学生来自农村,其中不少是贫困学生,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低收入家庭也不在少数。尽管国家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但不少大学生仍然在经济上不堪重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经济困难的学生感到囊中羞涩而贬低自己,一些学生互相攀比,愈演愈烈,引起心理失衡。 上述诸方面的外界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重负的客观因素,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个体的心理素质不同和所处的刺激情境不同,心理重负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不良的紧张刺激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和痛苦则是肯定的。当压力达到一定的强度时,他们常常表现为心情烦躁、精神紧张、人际敏感、忧虑悲观、兴趣减退、学习效率降低,甚至出现举止反常、行为偏离的现象。在生理上,出现血压升高、胸闷心悸、失眠厌食、容易疲劳、身体不适,引发一系列生理疾病。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干预和调适,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身健康。 二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如此沉重,高等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当高度重视,关心他们的心身健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一些努力。 (一)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首先,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思想武器,正确认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改革的趋向,正确理解新与旧斗争的辩证法,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和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新意识,尽快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使大学生沿着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成才的方向发展。其次,要了解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状态,坚持不断地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原有的心理定势,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第三,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灵魂。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减轻大学生的心理重负,塑造健康人格,至关重要。因此,以往那种忽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倾向必须改变。在学校教育中,应当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心身健康的人。事实证明,一个心理素质不健全的人,不可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良性的反应,也将经受不住外界的压力。相反,有着优良心理素质的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就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情绪状态,在种种压力面前,能够应变自如、处之泰然,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使自己适应形势和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