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逐步展开,我们越来越感到这不仅仅是一些具体的操作,而是伴随着深刻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而且必须将其作为整体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安排,不然就无法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根据我们的实践,我们认为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提高文化素质与提高整体素质的关系 目前,素质教育开始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许多高校对提高整体素质,特别是对提高过去未给予充分重视的文化素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特别强调了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为我们的全面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思想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遇。同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学生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学校为加速人才培养过程,提高办学效益所采取的某些改革措施,增加了学生业已过重的负担,这又使提高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改革面临更多的客观困难。 为使整体素质教育得以科学地进行,必须把握好两个基本环节: 第一,应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素质教育开辟道路。首先要对培养目标作新的界定。过去,我们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本身也体现了素质教育。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重业务素质,忽视其他素质的倾向,特别是对文化素质没有明确的要求,未能落实到教学计划中,也未受到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即使在校园文化活动等环节中有所体现,也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现在,全社会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并未随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呈正相关的现象,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同时,随着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提高文化素质,也越来越成为广大大学生促使自身全面发展的自觉要求。据此,国家教委明确要求把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作为面向21世纪的重大教育改革措施之一。要使这一改革得以有效地进行下去,必须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实现从重职业训练,到抓全面素质提高的转变,特别要把文化素质教育放在基础性的位置上来认识,来加强。 第二,各种素质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把文化素质同其他素质割裂开来,孤立地来运作;同时,有限的时间,不允许我们作简单的加法,要努力在融合、渗透上做文章。因此,我们要将文化素质放在一个恰当位置上来要求,并将其纳入整体教育计划中加以优化,而且还应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只有这样,文化素质教育才能持续深入地进行。 二、文化素质教育中共性与特性的关系 80年代中期以前,清华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主要通过课外文化活动与任选课来进行,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与不规范性。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教育,应是一种共性的要求。于是,从1988年开始,教务处把文化素质当作基本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得以体现,共设置了“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人生与道德”、“经济与管理”等四个课组,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从每个课组选一门课。近两年,我们又在国家教委的指导下,开展了大学生对中外文化文学名著、著名乐曲画作及艺术技艺的应读应知应会活动,试图也作为一种共性的要求来安排,其中应读活动还在两个理、工类班进行了试点,积累了有关要求的高低、教师的指导、考核办法以及资源组织等方面的经验。从初步实践看,这一安排受到学生普遍的认同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同时,教育是全面发展个性的过程,由于受教育者文化素质基础与需求以及可能投入的精力的不同,文化艺术活动的载体形式的不同,加上学校的性质及学生从事的专业的不同,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及操作上应比业务素质教育有更大的灵活性,不可规定过死,而且要体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特点。为此,我们在安排文化素质教育时,给以更加宽广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形成了给学分、获取辅修课组证书及第二学士学位等不同层次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目前,我们的主要着力点在如何保证实现共性的基本要求上。 三、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要求与主导性作用的关系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在一般的业务教育中是比较容易被注意到的,但当文化素质教育比较突出地被提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面前时,往往难免带有某种盲目性。比如要么因认为其不如业务教育那样正规系统,而放手由学生自己去操作;要么只注意了自上而下的布置,提供外部条件,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能动作用。 我校开始组织人文讲座时,忽视学生的能动性与积极性,比较冷清,后来,学习了华中理工大学聘请学生讲座主持人的做法,学生自己动起来了,组织了学生所关心的课题,采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但学生主持人又往往比较注意知识性,有时甚至猎奇,过于注重轰动效应,容易忽视思想性。对此,教师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 在应读书目阅读过程中,书目的选择及阅读离不开学生的主动性,但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指导又会陷入被动。我们通过把人文选修课程改造调整为20门带读课程,覆盖了80本推荐的应读书,并在每个周六下午请高水平的学者对每一本书开出讲座,进行了有效的指导,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