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个只有626平方公里国土,348万人口(1996年)的小国,却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64年至1984年的20年间,经济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0%。1993年新加坡人均GNP达19850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而居第二位。新加坡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同政府高度重视国民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分不开的,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仅次于国防支出,长期居第二位,并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递增,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发展高等教育是新加坡实现经济腾飞的基础条件之一。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来,为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事业从无到有,迅速成长。陆续建立了两所综合性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四所专科学院(新加坡工艺学院、南洋工艺学院、义安工艺学院和谈马锡工艺学院),还有隶属南洋理工大学、实际相对独立的工艺教育学院和非牟利私人商业学府一新加坡管理学院,以及委托管理学院主办的新加坡开放大学等。其中1980年在原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基础上合并成立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拥有8个学院,50多个系,为新加坡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人才,成为建设国家的最重要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尖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它不仅是新加坡规模最大、力量最雄厚、培养的人才水平最高的高等学府,而且在世界100所杰出大学的排行榜上名列第57位(1992年),成为国际著名学府之一。 新加坡高等教育的迅速成长,主要得力于两大举措,一是政府办学,二是注重实效。 一 新加坡高等教育是在执政党——人民党政府的严格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新加坡和香港自近代以来,一直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深受英国的影响。但两地现行高教管理体制却截然不同。香港延袭英国传统,一直实行学自治,政府只作间接调控。新加坡独立后,为配合其经济的民展,一反过去大学自治体制,实行高度的集权体制,逐步将学校的人事大权和教育大权收归政府。因此,新加坡的高等院校,无论是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的选择,还中教育 规模和教育目标的确定,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任用,乃至各种方针政策、制度规章的制定的执行,都是由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部承担。学校的教育管理权限很小,只能无条件地执行国家下达的教育任务。 例如,在确定高等教育规模方面,政府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高等教育是一项长期效益的系统工程,初期投入大,成本高,而新加坡国小人少,自然资源严重缺乏,财力物力十分有限,更需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严格规划与调控。新加坡政府清楚,接受高等教育是新加坡人的普遍愿望,这种愿望目前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但是,新加坡政府也懂得,必须保证高等教育的社会信誉和教学质量,不能盲目发展,随心所欲,不能仅仅迎合民众站在个人角度而提出的要求。必须控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需要和容量相适应,所以,只能在教育和经济同步发展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去满足民众的个人要求。为此,新加坡政府专门成立人力资源规划委员会,根据一定时期内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对全社会所需要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规格作出预测,并据此制定各高等院校的中长期发展计划,分清层次,按需要培养。新加坡政府规定,由两所大学开设本科和研究生学位课程,培养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颁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四所工艺学院只培养中级技术管理人才,颁发专科毕业证书。较早兴办的两所工艺学院历史较长,师资雄厚,试图发展成为理工大学。而政府认为,现在的高校规模及培养层次是和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相吻合的,随意提高层次,使院校升格,就会打破人才培养和实际需要的平衡,还会增加企事业的工资开支,消弱新加坡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人力相资金都是浪费。因此,政府不为所动,坚持只开办两所本科院校的方针。 对高等院校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符合新加坡作为小岛国家的地理特征和多民族杂居的社会环境。新加坡国土面积很小,是个“弹丸之地”,人口又密集于首都新加坡市,国家和城市浑为一体,是个“城市国家”。这样的地理特征便于实施高度的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将全国各地的教育置于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之下。新加坡又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国家,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的文化水准和教育发展参差不齐,很不平衡。在国家的统一管理下,新加坡对各民族的学生一视同仁,采取择优录取的同一标准。政府认为,坚持统一是公平的,坚持高标准是积极的,有利于逐步缩小民族问的文化差距,建立多元种族的和谐文化。 对高等院校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符合新加坡的国家利益,有利于集中一个小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统筹安排,重点发展一批国家建设所急需要的专业和学科。新加坡扼马六甲海峡南口,为东南亚海空文通枢纽,是世界著名的转口贸易港,航 运业、修船造船业、国际贸易和金融业、旅游业等十分发达。这些也是新加坡的经济支柱。与国家支柱产业相联系,能够直接为新加坡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应用型学科,理所当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特别关照。政府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扶持和充裕的经费保证,以促其飞速发展。90年代以来,为了迎接21世纪高科技相国际竞争的挑战,新加坡政府又把扶持的重点转向能够创造高额利润的新兴产业和尖端学科,在高等院校成立微电子学院、分子农业生物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院以及超级电脑研究中心等等,充分体现了政府调控的功能。 可以说,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是政府意志和政府行为的集中体现。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集中管理高等教育的模式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强调了统一性和整体性,便扼杀了多样化和个性化;重视了集中统一管理,却忽略了自主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扬。随着工业文明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丰裕。新加坡公众的文化视野更为广阔,社会观念将更为开放。政府再像以往那样在高等教育中贯彻干预性和指导性很强的政策则更为困难,在工业发达的社会中推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要比在经济成长期的社会更为艰巨。新加坡教育部长也不得不承认,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有两个弱点,一是过分唯命是从,二是过于保守秘密。高等教育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和民主气氛,将会极大地压抑教学科研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由此带来一个令新加坡政府颇为头疼的问题:大量的人才外流。如何控制本国公民的人才外流率,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