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曾经这样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的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由此可见,学校的教师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关键因素,纵观国外名牌大学的办学经验,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努力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一、国外名牌大学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措施 1.吸收世界一流水平的专家到校任教,不惜重金高薪聘请学术权威 国外名牌大学能培养出世界一流水平的毕业生,这与他们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直接的关系。为了网罗高才到校任职,各名牌大学往往高薪聘请学术权威到校任教。例如,斯坦福大学是靠利兰日、斯坦福捐赠的8800英亩的牧场建立起来的。从1951年起,斯坦福大学开始出租这块土地建立高技术工业区,到1981年,土地出租的年收入大约为600万美元,另外又建立一个商业中心,年租金收入300万美元。该校用这笔收入重金聘请学术名流来校任教。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一些有过重大贡献的最著名的学者,往往是这些名牌大学的教授,如经典力学创立者牛顿是剑桥大学教授;人工放射能之父费米执教于芝加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劳伦斯和奥本海默受聘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曾多年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工作;领导研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冯·诺伊曼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控制论之父”维纳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著名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罗素曾任哈佛大学教授;钋和镭的发现者居里夫妇是巴黎大学教授;波动力学的创建人薛定谔曾在牛津大学任教。这些世界一流的学术权威,大多是在该时代某学科领域内居于世界前列的学者。这些人在校任教,无疑可以让学生迅速接近学术发展前沿,加速成才过程。例如,发明人工放射能之父的费米,就曾培养了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包括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 2.重视人才流动,广泛吸收众家之长 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人才,这自然要求教师们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在现代社会中,高水平的人才往往需要吸收多种知识,吸取众家之长。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了不同学科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的新趋势,不少重大科研成果是依靠了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和从事同一课题研究的不同学派的互相讨论、共同研究才得以成功的。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国内外杰出的人物往往要吸取各方之长,他们很少固定在一所大学或研究所学习或工作。例如,发现原子核并指导培养9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杰出科学家卢瑟福,在领导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开文迪实验室时期,就非常善于吸收大量不同学历、不同国籍、不同职业的学者。不论来自何方、何国的学者,不论其导师是谁,他都一视同仁,并充分调动其一切积极国素,协同工作。对于自己培养的学生,即使优秀者也很少留在身边工作,而是输送出去在校外作出成就以后,再聘请回来任教。这种注重人才流动的做法使这个实验室取得了不少成就,成为同类研究机构之冠。可见,人才流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有利于开阔教师的视野,因此,现在各国名牌大学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都十分重视人才的流动。英国剑桥大学规定,本校毕业生只有先到外校或社会上其他部门工作若干年后,才有资格被招聘为本校的教师。美国名牌大学聘任教师时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在本校刚毕业的学生中雇佣教师,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学校间的人才交流,有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有利于活跃学术思想。在原联邦德国,不仅助教不能从本校应届博士毕业生中聘用,就是教授也不能从本校助教中选骋。在原联邦德国,助教任期6年,最多不超过8年,期满后必须离校,不得在任教的大学晋升教授,只能申请应聘为其他大学的教授。原联邦德国高教界人士认为,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防止“近亲繁殖”,防止在教授晋升上掺杂私人感情,同时这一规定着眼于大学的质量和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因为通过外校应聘、竞争、选拔,有利于选贤任能,有利于大学教师之间不同学术思想、学术流派、学术风格的交流,从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日本有的大学在聘用了教授或副教授后,间隔三四年进行一次“业务审查”,通过了“业务审查”,继续聘用;通不过的则往往劝其另投门户。 3.注重学术交流,促使教师接触各种新的学术思想 在国外名牌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总是十分重视各种学术交流。他们认为,通过学术交流,可以使教师们扩大视野,开拓知识领域,活跃学术思想,从而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这些学术交流主要表现在:第一,校际和校内之间的学术观点交流。为增进各高等院校间的交流,促进院校间的协作,国外名牌大学经常各自或共同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讨论会,同时还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科研讲座。来自各校的教师聚在一起各抒已见,共同探讨各种学术问题,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许多著名大学还设立了各种教学和科研奖金,用以资助教学优秀、科研成果卓著和开辟新学科领域的教师参加各种有关的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通过会议了解同行们正在研究的新课题、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别人的研究中得到启发。校内各系往往定期都有学术报告研讨会。报告会上有时是本系教授介绍他们的科研新发现,有时是从外系或国外邀请专家。他们的报告一般都代表了当前某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听后能开阔自己的思路,得到启发。第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时代特征。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可以使得各门学科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从外界吸取知识和能量,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因而,国外名牌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中也十分重视国际性交流。他们通过互派访问学者、科研合作、互开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国际间的联合与协作。第三,跨学科的交流。国外名牌大学往往重视在多学科中开展跨学科的交流,如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等。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没有第一流的理学院,就没有第一流的工学院”,建立独立的理学院,延聘著名的科学家任教,加强理科本身的研究工作,从此结束了理科只为工科开课的配角地位。后来,该校又进一步重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建立起与理学院和工学院地位相当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配备以第一流的教授。现在,它的管理学院和经济系、语言系等已闻名世界,在学科评比中有的曾名列全美第一。现在,国外其他著名大学也通过建立跨学科的课题组、实验室、研究中心、跨系委员会等多种形式来协调跨学科的科研工作和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并以此来促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第四,实行学术休假或研究假,使教师有一定的时间到其他院校进行教学、进修和科研活动。原联邦德国的教授每4年里有一学期的研究假。在研究假期间,他们往往到其他院校或社会上的科研机构进行科研交流活动,从而更新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研究领域。美国大学的教授在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可享受学术休假一年(在这一年拿半薪或学术休假半年而拿全薪)。教师们可利用这一年到其他院校乃至其他国家高校进行教学、学习或开展科研工作。在美国,高等学校一般都乐于接受其他学校(包括外国学校)的教师作访问学者,为他们提供办公室、图书馆和实验设备等便利条件,并且鼓励他们开讲座、参加学术讨论会和合作研究。这种做法可使学校不断获得新的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气氛,提高本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