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以我的孤陋寡闻来议论高考改革这样大的题目,你可能觉得挺荒唐。可作为过去的一个“工农兵学员”和现在的一名学生家长,我只想让你们记者,并且通过你们让有关决策者知道,对于这件事,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 其实,说来说去还是出不了中国人的那种传统心理,也就是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儿所“患”“不均”的“均”当然不是“平均”的意思,而是公平、公正。放在高考这事上说,就是不怕考不上,就怕考试竞争不公平不公正。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不瞒你说,当我从你们的“话题”中听到有人提出加大高校选择学生的自主权和增加面试的建议时,真是吓出了一身冷汗。也许在上海这是成功的经验。可是,很多在上海行得通的事情,在别的地方却可能连学的条件也没有。比如,将高考报名工作放到街道,尽管这样做是否真能淡化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还可再讨论,可人家上海毕竟成功地做到了。我想这首先是因为上海有比较严密规范的街道组织,工作人员的素质高,责任心强。从全国来讲,很多地方街道、乡、村组织很松散,这个做法可以学得了的吗?同样,扩大大学自主招生的权力在上海效果很好,而且能做得比较公正,而我们河南也照搬的话,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举个可以类比的例子吧。某技工学校招生,据知情人说,作弊率之高出乎人们想象。花钱雇考上普通高中的优秀学生陪考已不是秘密。优秀学生只要答应陪考,就可得几百元到上千元报酬,如果陪考成功(即被陪者录取),再付一笔钱。陪考者必须把握好两条原则,一是自己那份“考卷”必须尽量做得很差,否则,万一被录取就麻烦了;二是必须及时将正确答案传递给自己所陪的考生,保证他们尽可能得高分。因为请“陪考”很普遍,致使原本比“普高”容易考的技校招生考试实际变成了一些最优秀的学生之间的角逐和较量。满分是600分,录取线竟高达510分,按这种成绩,考重点高中都没问题了。可找到陪考者还只是一个层面的工作,要想法把请到的陪考者与被陪者安排在同一个考场,正好考同一份考卷(为了防止作弊,考卷分为A、B、C三种),并且买通监考老师“睁眼闭眼”,这么多环节都不能有任何疏漏,私下里还有更为细致严密的工作要做。可有些人都能做得到。有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实在推不掉父亲的人情,答应去陪考,那位被陪的考生家长找到负责安排考场座位和考卷的有关人士,人家很痛快地答应了,但提了一个条件,就是你得同时把他们的一个关系户的孩子“陪”上去。 与这种考试相比,现行的高考不知要纯洁多少倍。如果一放权,势必纷人为因素大开方便之门,是切切不可行的呵!这决不是耸人听闻。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在我们这里,因为余地不大,因此还算得上纯洁的高校招生,这些年也已经开始有人情、关系、权力、金钱的“渗透”了。我们河南洛阳有一所中学在竞争高中优秀学生“生源”时,就曾这样告诉家长:“我们学校最大的优势就是与许多高校有着紧密的联系。你的孩子只要上了线,我们就能把他送走。”紧密的联系是什么呢?实际就是高考结束后,这个学校就组织专门机构,利用各种关系千方百计地“活动”招生教师,考生家长出钱,学校负责将钱送到招生教师手里,保证你走人。正是存在这种“活动”,很多人都这么说:“高考考学生,录取考家长”。这种风气下,再给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想象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吗?还有一种情况,如我们铁路系统,与铁道部属的一些院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来就经常“照顾”本系统子女,如果再给它自主招生的权力,那就更可以理直气壮地用好“自主权”了。再说“面试”,这是我们最反对的。你敢相信工人、农民家的孩子能与局长、处长、大款家的少爷、千金被一视同仁吗?我可能太低估了大学领导和教师的觉悟,可高校也不是世外桃园,高校教师也吃五谷杂粮,也有人情往来,品质修养也有高低之分,一旦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势必会有更多的人想方设法去打点招生教师,那些两手油污的工人的子女,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子女怎么办呢? 还有一个保送生问题。说实话,我一听到有人建议扩大保送生,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反感。它让我想起自己的那段经历。1975年,我从下乡的地方被生产队、大队、公社层层推荐上了大学。当时我想,能被推荐出来的,肯定是各方面很优秀的。可到了学校才发现,不少同学甚至连分数都不懂,我的心真是一下子凉透了。老师派我去为他们补课,我是这样给他们讲分数的:一个苹果四个人平分,你得的那份就叫做四分之一。今天由学校推荐的“保送生”当然不至于这样,一般来说虽不可能是最好的,但至少学习成绩也在中等水平。而且,保送生的比例很小,据说只占2%左右,一个学校就那么几个人,家长们不会为这有限的几个名额绞尽脑汁。可是,如果在改革的名义下把2%扩大到20%呢?那就真有热闹看了。就像以前单位涨工资一样,涨的面只有2%时,没有人争,因为希望不大。后来涨幅达到40%,就不平静了,请客送礼,找领导活动等等,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在“孩子”可是比“工资”重要得多的问题,只要有空子可钻,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是什么都可以付出的。 我们盼望的高考改革是什么样子呢?一句话,公平(包括公正)为本。也就是说,高考改革首先要改掉的就是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高考竞争的公平性和高招录取工作的公正性。希望严格考场纪律,杜绝考场舞弊。尽可能地使用计算机评卷,并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我还建议录取工作也由计算机完成。各高校可以将本校拟录条件编成程序输入计算机,各地高招办也将考生条件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代替人工决定取舍。 除此之外,高考改革要进一步体现公平竞争,从国家的角度还应该对所有的地方一碗水端平。我不知道国家教委是如何分配各校在各地的招生名额的。但是略查一下各地的录取分数,差距之大的确令人惊讶。以今年为例,北京市理科重点线是460分,本科线是424分,大专线是393分。我们河南呢?理科重点线是652分(标准分,折合原始分约540分左右),本科线是602分,大专线是587分(原始分约为470分左右),这就是说,一名465分的考生在北京可能上重点大学,在河南则连大专也取不上。如此悬殊,完全是招生名额分配不公造成的。如清华大学,在只有—千多万人的北京市招几百名,在人口近亿的河南却只招58人。如果各高校花的都是当地财政的钱,在本地多招一些,甚至全招本地学生也无可非议。但是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花的是国家的钱,是全国纳税人的钱。缴税时用同一个税法,同一个税率,受教育时不用同一个录取标准线,这公平吗?我认为地方高校应以招本地学生为主,而国家教委直属院校和各部、委直属院校则应面向全国,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出身贵贱统一考试标准。特别是北大、清华这样的一流大学,更应该纳天下英才、育中华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