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特别是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我国高等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和“211”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促使各高等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方向,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了学科及学位点建设,并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教学的外部因素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上新台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必须看到,要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除了外部因素的改革,还必须进行内部因素即过程变量的改革,必须由以外部因素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转变为以内部因素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这是因为,外部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是教学的必要条件,并不直接决定教学的质量,外部因素的作用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只有当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达到最优组合时,各自的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如果单以外部因素为主而不注重内部因素,往往容易导致结构、比例失调,效益不高,甚至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一般来说,在教学改革的初期,外部因素的改革是十分有效,也是十分必要的。当外部因素的改革达到一定程度时,效果相对稳定,再期望获得较大的效益是很困难的。因此,当前应尽快将教学改革的重心调整到教学的内部因素上来,建立以过程变量为主的教学改革模式,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从而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具体来说,应加强或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改革课程体系,建立科学、优化的课程方案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中介。课程的门类、结构,每门课程的时数、重点、难点等,都直接决定着培养规格、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都把课程改革列为教育改革的首要因素。我国高等学校目前的课程方案基本上是50年代学习原苏联、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造时形成的,几十年来虽几经变化、改革,但仍未脱旧套。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与当今社会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与方案。这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课程体系和方案是教学工作的“施工蓝图”,课程方案不改革,师资队伍难以优化,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培养目标就无法落实。因此,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认真研究当今社会特别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优化的课程方案,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二、更新教学内容,适应现代社会要求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是传递人类文化、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的主渠道。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从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大部分学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严重脱离社会需求的问题。这种状况已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学内容的更新是一个细致、具体、艰苦而复杂的工作,需要认真研究,学科中哪些知识是有价值和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就确定为教学内容。每门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各种知识都有自身的价值,在选择时有三点必须考虑:第一,这些知识必须是可靠,经得起检验的;第二,这些知识必须是有用和有价值的;第三,这些知识必须是对学生有启发,对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获取同类知识或不同类型的知识具有帮助作用的。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方法的实质是通过某种有效的形式、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的发展与选择受一定社会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考察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令人遗憾的是,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改进,仍然以课堂讲授法为主。教师的任务是读讲义、做演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记笔记,做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有很多弊端。首先,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第三,不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第四,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理解,“学会学习”。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别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而不断变换,注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四、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手段较为落后、陈旧,粉笔和黑板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手段中很少体现。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手段,一方面限制了课堂的信息量,教师在课堂上难以把大量的新信息、新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是当前高校课时量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无法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要注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现代媒体诸如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