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中小学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大潮中,许多高校的基础文明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素质教育”讨论的深入,人们发现,基础文明教育常常是“你紧一阵,我好一点”,紧过之后,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成效不大。其中缘由,不能不令人深思。 我们认为,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加强校风校纪教育、严格规章制度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一、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文明教育的根本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之所以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其中的道理不懂,而是这种教育从形式上只是对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的某种补课和简单重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贫乏和偏废的状况。 如在高校考试中存在的作弊流行病,一方面反映了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改进和加强,另一方面,毫无疑问,这与高校学生学风的浮躁有着直接关系。它所突显的是大学生科学意识、科学观念、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缺乏,而它们正是人的科学素质的重要内容和体现。 目前,众多高校都对考试作弊者给予严厉制裁,甚至抓到一次即处以“极刑”,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但仍有学生以身试法,屡禁不止。要杜绝考试作弊现象,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不可。没有科学素质的提高,就不会有强烈的科学意识、科学观念,就不可能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密切关注,也就不可能有不断学习、勤奋学习的动力,“六十分万岁”、混文凭、考试作弊现象也就不可避免。 基础文明教育说到底就是纪律和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作支撑,基础文明教育只能是低层次的养成教育,而不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因为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实质就是“实事求是”,即无论干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合乎科学,严肃认真,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准时精确和条理化;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热爱科学,信仰科学,追求真理,谨严刻苦,敬业进取,勇于批判,大胆创新,具有为人类服务和造福的无私奉献精神,而这正是我们所要求的纪律和所提倡的道德的重要内容。所以,一个人具有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就会对纪律和道德有深刻的认识,从而就会自觉地去遵守纪律和实践道德。 同样地,在我国,由于中学阶段文理分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及大学阶段狭隘的专业知识教育,造成了大学生人文科学知识相对贫乏、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这也是造成基础文明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想使基础文明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取得成效,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高等教育,人们一向认为它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场所,因此,向大学生传授高新科学文化知识是高等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大学生是社会上科学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人们在讨论大学生素质教育时,常常忽视或较少谈及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然而,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我国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首先,从理论上说,人的个体素质结构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身体素质(人的先天遗传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其中,社会文化素质居于最高层次。而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又由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等构成。在这四种素质中,科学文化素质又是其他三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在人的整体素质教育中是多么重要!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是如此,抓住了科学文化素质这个“牛鼻子”,就能促进其他素质的提高。 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最基础的素质。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刻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方法论去认识世界、观察社会、思考人生、探索未来,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去设计自己的成长道路,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从微观和现实角度看,一个在校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就会在就业过程中增强竞争实力,提高选择职业的自由度和取得职业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在我国,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观念,认为大学教育就是职业教育,上大学就是要学一门专业,以便毕业后就业。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导致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性,使大学教育过分专门化,具有强烈的行业性、专业性。而市场经济建立后,行业结构、产业结构变化频繁,打破了行业经济、部门经济的界限,原来重专业知识、轻复合知识,重知识积累、轻全面素质提高,重平均发展、轻个性发展的弊端就日益显现出来。一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较差,在某种程度上被培养成掌握一定技能的“工匠”;而一些文科教育又脱离实际,成为缺乏现实基础的“经院哲学”,学生技能单一,在自己所学专业之外,较难有所作为,潜在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要求,更难适应跨世纪人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