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白博文指出:“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皆在运用合于心理原则的教导方式,协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愉快地适应他所生活的环境,使他养成‘独立自主,合作乐群’的健全人格。” 从心理卫生教育独特的性质、内容和工作方式可以看出,心理卫生教育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和特殊技术协助受教育者增进自我了解、自我抉择、自我发展,进而自我实现的一个学习过程。受教育者在其中不仅可以学习分析问题的技巧、学会了解自己、改进行为,了解他人、掌握与人共处的方法,而且也可以学会调节当前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减少动机冲突所带来的烦恼和焦虑,从而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或减少其发生的概率。有情绪困扰者或行为偏差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得到改变。可见心理卫生教育在对学生的影响上集教育、发展、预防、治疗四大功能于一体,在高师教育中也必将显示出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一、心理卫生教育是实现高师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高师教育的基本任务。那么,如何促使学生德、智、体均衡有效地发展?心理卫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抓住了这一基础教育,等于抓住了全面教育的根本环节。首先,心理卫生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心理卫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诸如爱科学、爱劳动、宽厚待人等,这恰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甚至是良好品质的组成部分。李丛培先生(1993)对工读学校女生和正常少女进行对比研究中发现,工读学校女生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中,病态人格四量表中得分都明显高于正常少女,这一结果从反面也说明了不具备健康的人格就谈不上优良品德的形成。因此,学校教育中要提高德育的效果必须重视心理卫生教育。其次,心理卫生教育也是智育的基础。因为,心理健康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条件,各种学习的发现兴趣和自我提高又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因素。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过度焦虑、忧郁状态之中,就会使大脑神经活动失调,从而影响其智力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发展,阻碍学习过程和知识的掌握。可见,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是提高学校智育效果的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再次,心理卫生教育也是体育的基础。体育是身体健康的必需途径已被世人所公认,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医学界都熟知“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就是指这些病最初由心理因素所导致,并且病的转轨过程都明显受心理因素所影响,诸如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癌症等。个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持久不良的心理状态最终会导致躯体的病变。例如〈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报导:2961名大学生中,25.3%的人存在心理障碍,大学生退学者中因各种心理疾病不能继续学习者占50%左右。这说明,要保证学生的健康就不能重体轻心,心理卫生教育是实现体育目标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心理卫生教育是促进高师学生成才的重要手段 从学生自身发展、达到成长目标的制约因素可以看出心理卫生教育对学生实现成才目标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教育的直接目的,而心理健康对高师学生成才又是至关重要的,其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第一,心理健康是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认识自己”是古希腊的一句至理名言,它凝聚着人类的伟大智慧,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无不充满着对自我的探索。高师学生尚未完全成熟,在思想上、观念上、行动上有着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只有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扬长避短,把自己塑造成为符合理想的人。心理健康的人,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并且悦纳自己,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目空一切。他们站在现实的角度,把握自己的行为,因此,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相适应。而心理不健康者,则总是以歪曲的观念看待自己与环境,要么自卑多疑,要么抑郁而敏感,把自己放在一个不恰当的位置,以恰当的方式评价自己及自已与他人的关系,缺乏自知之明,使自己的心理永远无法平衡,无法顺利发展。 第二,心理健康是自我确定的条件。自我确定就是树立自己独立的需要结构与价值观,是告别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个人全面发展,走向成功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的学生之所以常常感到失落、无聊,就是因为没有能真正达到自我确定。现代社会变化迅猛,价值观多元化为个体自我确定增加了难度。如果个体长期处于未确定状态,就会陷入一种心理上的混乱,这对于个人人格的进一步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心理健康的人,由于能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所以能有效地从纷繁的环境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比较顺利地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又将作为心理的动力因素,支配着大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及行为的方向,进而对统一个性起调节作用。 第三,心理健康也是适应环境的条件。从中学到大学环境的变化,学生首先面临的就是环境和生活的适应,而且从大学到走向社会随时都会遇到适应问题,适应能力不是指现有的知识和技术。适应不仅与能力有关,而且与个性关系密切。适应性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也有较大的可开发性。变换环境能否很快地适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人随着环境的变化,能很好地自我调整,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朋友,建立新的友谊、开拓新的生活,产生新的归宿感和稳定感,并能排除各方面的干扰,很快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因此,环境适应是个体走向成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