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表明了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文化绝不仅仅是人们对生活的装饰和调剂,在对文化的追求中显现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在规定着人们的生存模式,标志着这个民族在整个世界中的存在状态。因此关注下个世纪的中国文化该向何处去?并非玄虚无用的空谈,而是关系中国发展方向的重要现实课题。 前不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国家九五研究项目《中国文化发展报告》课题组等部门承办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上,来自首都各大高等学府和重要研究机构的80余位专家学者,针对当前世界文化的发展动向以及中国文化的未来格局,群策群议,期望中国文化的发展战略能够跳出流行的“全球化”与“中心论”的误区,走出一条不同以往的独特道路。 文化发展没有“中心” 有关中国文化是应坚守本土,还是归依西方,是已经激烈论争了百年之久的世纪话题。此间以各种论点及形式鼓吹西方文化的强大与优越,认为西方文化有理由和资格引导和支配其他文化的“西方中心论”,一直此伏彼起、时隐时现。最近这个时期,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日益形成的态势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向西方制度的认同,推崇西方文化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讥笑贬斥民族文化,宣扬各国文化要走向全球化、一体化的思潮。对此,文艺理论家钱中文认为:文化的个性与独立,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消泯了一种文化的特性与形态,就丧失了这个文化群体在人类社会中的存在地位与价值。“西方中心论”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定位。 廖奔研究员提出在回顾这个世纪的世界进程的时候,我们还应看到,现在国际间平等倾听的思潮在逐步发展,西方的强势话语正被逐渐消解而东方弱势话语正在缓慢回升。西方思维中惯性保持的支配立场受到强烈撼动,人们正在逐步走出自我中心意识,开始注重人类文化传统的多元价值。认识到每种文化的特有传统可以和最现代的经济、科学和技术资源相结合,达到各国文化共存共荣的目的。 张岱年先生认为,科技全球化的趋势,深刻地改变着当代生活和世界格局。中国应当抓住这个变革创新的机遇,在走向世界中发展自己,而不是消融自己。中国的科学技术从17世纪开始落后了300年,可是不能说文化艺术也落后了。20世纪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世纪,21世纪是中华民族大发展的世纪,也应该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世纪。 在博采众长中保持“个性” 会议在提出拒绝“西方中心论”的流行误导的同时,也指出发扬“东方中心论”也是落后时代的文化观念。只有在各类文化的对话与互补当中,中国文化的个性才能不断得到保持、丰富和鲜活。历史学家李学勤在发言中说,近年来的考古学和古代历史研究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多源的,而且是开放性的。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不仅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多个地区,还吸纳了境外多种文明成果,在不断地滚动发展中形成的。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也符合世界文化的演进规律。 戏剧理论家张庚在总结了自己60多年的研究工作经验后认识到:我们这一代人在年轻时,主要学习、接受、研究西方文化,而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及其优秀传统不够重视,特别在文艺理论上,对它的特殊性,我们没有认真强调,更谈不上继承发展。对于我国的古代美学理论、艺术经验、文化见解,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研究,通过对自己的文化资源的开掘,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能够使中国的文化理论得到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弥补了西方文化研究的偏颇与不足,使得21世纪的文化格局呈现新的面貌。 会议指出,中国的文化建设有三种文化资源。一是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二是近百年来的现代文化,这是批判了旧有文化传统、大量引入西方文化优秀成果、期望现代化的文化。三是世界各国的古代、近代和现代文化。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策略,应以我国现代文化为出发点,深入开掘传统文化的诸种积极因素,广泛地、普遍地吸收、融合外国文化,走自己民族的路,喊出民族自己的声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神韵,为丰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作出我们的独特贡献,开创中国文化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