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句反映当时黄河中下游的人们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周公旦所著的早期礼制全书《周礼》,对周代初期的官制进行全面描述。据该书记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员就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并且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的名称。稍后的《礼记》在其《月令篇》、《礼运篇》、《内则篇》等中又有许多有关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叙,其中提到周代“八珍”及周代的风味小吃饵(点心),成为中国有关方面的最早记录。 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相对应,人们也开始研究和记录长江中下游的饮食文化,如屈原及其弟子的作品总集——《楚辞》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歌颂当时楚国的酒与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许多食品和饮料名称,被誉为中国最古的菜谱。在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专门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篇中记叙了商汤以厨技擢用伊尹的故事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机,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该烹调理论成为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 总体而言,这时中国的饮食文化研究还只是处于发轫时期,多以描述和礼制规定为主,很少有更深入的理论研究。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流,相应地饮食文化研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食疗理论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叙当时的饮食物品,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枚乘的《七发》、杨雄的《蜀都赋》等。在王褒的《憧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典(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中也提及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其中王褒的《憧约》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是“荼”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并且出现了研究食疗的专著,主要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山海经》等,为以后食疗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为世人假托“黄帝”所作。全书24卷,共81篇,是中国较早的医学典籍。该书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提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体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的关系,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的养生理论,成为后来的中医“三分治疗七分养”的理论依据。此外,《内经》还提供了治疗颜面神经障碍、孕妇胃膈闷胀、消渴病人的口感不适、妇女血枯等病若干具体方剂。 《山海经》据传为汉代刘向所作,为中国的最早的地理学书籍。书中有许多有价值的食疗和食忌的记录,其中仅食疗物品就达百条。例如:《西山经》记录“沙棠”有收敛作用,以止泻,“嘉果食之不劳”《南山经》记录(鲮)“食之无肿疾”;《北山经》记录:“(肺之鱼)食之杀人”。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秦汉时期, 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 共收录356种药物。其中,现在常用的滋补药如人参、鹿茸、狗鞭、 石龙子、灵芝、黄芪、杜仲、贝母等,消炎去淤用的贵重药如麝香、牛黄、熊胆、犀角等都已具备,并且甘草、蜂蜜、梅子、陈皮、紫苏、姜、蓼、葱荞等都已入药。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开始走上繁荣时期,食品制作、烹调和食疗方面的著述成批涌现,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这期间,关于饮食和烹调的书有:《崔氏食经》(四卷)、《食经》(十四卷)、《食馔次第法》(一卷)、《四时御食经》(一卷)、《马琬食经》(三卷)、《会稽郡造海味法》(一卷)共六家,作者无考,书籍均已亡佚。关于食品制造的著述有《家政方》(十二卷)、《食法杂酒要方、白酒并作物法》(十二卷)、《食图》(一卷)、《四时酒要方》(一卷)、《白酒方》(一卷)、《酒并饮食方》(一卷)、《馐及铛蟹方》(一卷)、《七日面酒法》(一卷)、《杂酒食要方》(一卷)、《杂藏酿法》(一卷)、《羹
法》(一卷)、《北方生酱法》(一卷)共十二种,均已佚失。关于食疗的著述有《膳馐养疗》(二十卷)、《论服饵》(一卷)、《神仙服食经》(十卷)、《神仙服食神秘方》(二卷)、《神仙服食药方》(十卷)、《术叔卿服食杂方》(一卷)、《服饵方》(三卷)、《老子禁食经》(一卷)、《黄帝杂饮食忌》(二卷)、《太官食经》(五卷)、《太官食法》(二十卷),共十一种,除抱樸子的《神仙服食药方》以外,已全部佚失,作者无考。此外还有西晋何曾的《食疏》、稽康的《养生篇》、南齐虞悰的《食珍录》等,亦佚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