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是一座有着全国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历史地位,是由生息于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所创造的丰富的地方文化决定的。回顾常熟5000多年的文明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圣先贤们在常熟这个历史舞台上,具有颇为不凡的表现,做出了不小的业绩。这些业绩,尽管有的离我们已经相当遥远,有的只给后人留下了依稀可辨的印记,也有的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了,但是在其中体现出的一代又一代常熟人的奋斗,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其意义的。 一 早在春秋时期,常熟先贤言偃就师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学习礼乐、文学及济邦治国之学,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中的10名高徒之一。由于他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所以得到了“道启东南”、“南方夫子”的美誉,以肯定其“文开吴会”的功绩。不管这些评价来自何方,言偃作为常熟乃至于吴文化区域内文明的传播者的地位,是得到一致公认的。 如果说,言偃的北上求学,及以后的学成南归,在把中原文明传播到常熟及其周围地区的同时,也确立了文化在这一地区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的话,那么,在以后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对于文化的重视与推崇,就是他们最初对于文化所持态度的一种必然结果。 常熟的私家藏书素称发达。自北宋郑时始,常熟的藏书家代有所出,不绝如缕。继郑时之后,南宋有钱俣,元有虞子贤、徐元震,明有陈察、杨仪、赵用贤及子琦美等20多家。明清间,钱谦益及毛晋、毛扆父子所藏典籍誉满江南。随后有冯舒、冯班与钱曾等40余家。清代中叶以后,常熟不仅出了很多中、小藏书家,还有被称为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的瞿氏铁琴铜剑楼。据不完全统计,常熟历代藏书家的总数在140人以上(注:《常熟市志》第828~84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由于常熟的藏书家数多量大,以往记述藏书人事的不少著作,对此均予以充分的肯定。在叶昌炽所编的《藏书记事诗》中,共收录全国藏书家691人,其中常熟籍的有73人,占十分之一强。在由杨云诚、金步瀛合编,俞运之校补的《中国藏书家考略》中,常熟籍藏书家在全国的比例(84:741)也占十分之一以上。在吴晗所编的《江浙藏书家史略》中,常熟籍藏书家与外地藏书家的比例因为后者局限在江浙范围内而使前者显得更为突出(84:490)。因此也可以看出,即使在文化处于相同层次上的江浙一带,常熟在藏书这一方面也是出类拔萃的。 常熟私家藏书的发达,是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如果说,政治上的稳定、经济上的发展为此提供了外在保证的话,那么,长期的文化积累和人们对文化的认同,为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也就是说,常熟地区的文化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常熟私家藏书的兴衰。 事实上,不仅藏书活动受着本地文化氛围的影响,其他各项文化同样受着它的影响。 常熟历代的教育较为发达。教育的机构,就有县学、书院、私塾等几种。其中,尤以书院最可称道。常熟地区的书院,始创于元代。据旧志记载,在元至顺二年(1331),常熟就创建了文学书院,以作育人才。之后,各种书院在城乡各地先后问世,史籍载录的就有14所之多。 通观常熟的书院,有一个相当突出的特点:无论城区还是乡村,都建立了大小不等的书院,而且数量也基本平衡。据统计,在史书所载的14所书院中,城区8所,乡村6所。如果加上鹿苑、塘桥等处的小书院,乡村的书院数,就明显超出了城区。这个统计数字本身,即以勿庸辩驳的事实说明,在常熟,乡村中的文化发展水平,并不亚于城区。从整个国家的情况来看,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本身的弊病,乡村与城区的文化发展是严重失衡的。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常熟能做到乡村和城区的文化教育并举,说明常熟在文化发展方面,总体上是顾及到城乡的平衡。 学校教育的发达,为常熟地区人才的不断涌现提供了现实条件。据志书记载,自科举制度产生以后,常熟一地先后出了8名状元,480多名进士(注:参见曾康、蒋伟国、周公太、金曾豪合编之《常熟名人》。常熟碑刻博物馆,1993年11月编印。)。仅清代一朝,就产生了6名状元,158名进士,数量很是可观。尽管科举考试中登第者的多寡,未必能反映某一地区整体的文化发展水平,然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持续有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也足以体现这个地区的文化积累。 科举考试中的登第者,仅是常熟历史文化名人中的一个部分,更多的是一些没有应试或应试落第的人。他们虽然与科举考试无缘,但他们在繁荣常熟地方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亚于或更甚于某些举人、进士、状元的(注:参见曾康、蒋伟国、周公太、金曾豪合编之《常熟名人》。常熟碑刻博物馆,1993年11月编印。)。 常熟文化的发达,文化积淀之深厚,也可在修志频繁中反映出来。据载,常熟地区最早的志书编纂于宋绍熙年间。自是而后,编志成为一种风气。到清末,常熟编成了各类志书100余种。志书的数量之多,与国内其他同级别地区相比,实属名列前茅。 常熟历代所修志书,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也相当多。在众多的志书中,县志是各类志书中占主导地位的,先后问世了23部。仅清代就编出了13部县志。再是合志和乡里志。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志书,它们在综合反映常熟历史文化方面的作用,是任何一种记载都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