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文化是任何社会都离不开的三大要素。作为观念形态之一的文化,其作用就在于能动的反映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同时又对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有影响和制约作用。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如何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将成为举世关注的大事。放眼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际间的斗争将会更加激烈,斗争的实质将呈现出科学技术的竞争,思想文化的竞争,人的素质的竞争。它既体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精神、意志、智慧、能力的竞争,又体现在国民的教育程度、科技水平、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以及人格修养等诸方面在内的民族文化素质的竞争。而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如何,又直接关系到这一民族的强弱与兴衰。因此,每一个冷静的、清醒的国人,不能不对这一事关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的大事,作深层的理性思考。 一、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理想和信念要解决的是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恰恰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其一,要进一步塑造和振奋民族精神。古往今来,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为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尊严,为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而不注重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培养的。这主要从四个层面来分析与阐述:一个层面是传统文化对形成民族精神有重要影响。我们知道,民族的形成和出现是社会要素和文化要素作用的必然结果。就文化而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特质。一个民族的历史越悠久,其文化传统精神就越强烈,其思维也就越具有民族性。如,我国古代《易经》中讲的“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体现了我国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特质。又如,同是西方文化,但因各自的传统文化特质各异,因而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也不尽相同。英国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是经验主义、现实主义(培根、洛克等);法国民族崇尚纯粹理性,追求超个人的客观存在(笛卡尔、斯宾诺沙等);德国人的文化精神则是追求超个人的理念或绝对精神的存在(康德、黑格尔等),即浮士德(注:哥德喜剧《浮士德》。)所表现的不懈追求真理和人生意义的民族文化精神。总之,每个民族的习惯思维(思考方式),总是同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分不开的。 第二个层面是传统文化导致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以海外华侨为例,分布在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约有二千多万,他们绝大多数都已加入所在国国籍,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共同生产劳动和生活,成为所在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但不管分开多久,相距多么遥远,他们都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并千方百计回大陆寻根访祖。再以吉普赛民族为例,他们长久流散于世界各地,对他们来说已无共同地域与经济生活而言,唯一维系他们的就是共同的语言与文化,这是他们至今在世界一些地方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文化传统对于形成民族精神的作用还体现在,当一个民族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就其内部而言,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会受到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的感召,从而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举国一致,共同抗敌。 第三个层面是传统文化因素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在当前关于综合国力的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长期形成的民族文化不仅是决定一个民族凝聚力强弱的重要因素,而且同时也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因素,对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外行为方式产生重要作用。此外,一些学者在分析综合国力的指标时,除了将经济、军事与地理环境作为可见的客观因素考虑外,还将民族特征、国民士气、社会结合程度等作为不可见的精神因素加以分析和考察。这说明文化因素已经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在对国家的实力发生制约作用。 第四个层面是科学的理论是塑造和振奋民族精神的思想武器。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民族要登上科学的高峰,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因此,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注意引导和发动全社会成员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理论,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当前,我们强调加强理论思维锻炼,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武装每一个社会成员。这是塑造和振奋民族精神,形成强大精神支柱,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迎接21世纪的严峻挑战,在未来世纪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 其二,要进一步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要建立这样一个体系,首先,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克服市场经济的负效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则成为目前全党及思想理论界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应当讲,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别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也给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的人为了个人和小集团利益,不惜采取欺诈、卑鄙的手段。如以次充好,哄抬物价;走私贩运,投机倒把;偷税漏税、行贿受贿;一切向钱看,坑害国家和人民。更有甚者,个别人竟然将商品经济的交换原则,市场经济的一些手段,引入到党内政治生活中来,使思想意识和道德领域出现了严重失衡和行为扭曲现象。 应当说,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奇怪,也并非偶然,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反映。当前重要的是,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道德规范和社会成员行为准则三个方面的教育,具体则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