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化”,英国人类学专家泰勒博士曾于1871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将其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由此看来,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的结晶,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诸多领域。文化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活动,起着或推动社会发展,或抑制社会进步的作用。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曾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灿烂的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凝聚和促进作用。今天迈向现代化的中国,在急剧发展变化的世界的辽阔背景下,当我们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原文化,就会看到其中既有凝重、朴实,至今仍闪耀着鲜活生命力的精华,又有封闭、守旧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糟粕。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认真分析研究中原文化,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其为河南经济振兴、社会进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乃是我们关注中原文化的目的。 一、现代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 当代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已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历史性潮流。近代西欧经济的发展与现代东亚经济起飞的历史昭示人们: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发挥着定位和推动作用,经济活动如果不灌注一种理性精神,文化价值或者说经济活动如果缺乏精神动因和精神规范,那么就容易变成一种纯物质利益的冲动和暴发挥霍。 今天,我们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也决不能缺乏文化精神的定位和推动作用。现代思想文化是指在马列主义的指引下,按照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要求,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思想行为观念、与市场运转、商品经营的谋略和手段方式以及社会主义环境与心态等一系列的规范和准则。我认为现代思想文化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开放性 现代思想文化必须是开放性的文化,它要适应国家全方位开放的需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把商品推向广阔的地域与市场,实现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衔接与互补。现代思想文化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大文化,它不仅要为国内服务,还要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接。 (二)竞争性 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文化不可避免地要推行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要生存和发展,公众和消费者对商品和市场也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谁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要竞争就要力争上游,创新拼搏,寻求机遇,赶超对手。这就决定了现代思想文化必须是富于竞争精神意识的文化。 (三)自主性 “政企分开”之后,企业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经营权,企业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企业领导和企业员工手中。能否发展生产,搞活经营,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配合,市场文化不可缺少。市场文化内在的合力就在于:承认人、相信人、尊重人。现代思想文化的魅力和优势就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自信、自主、自强的信念与责任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功利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引发人们物质观念的变化。物质利益不仅成为企业猎取的目标,而且也成为广大群众的强烈欲望。现代思想文化要面对物质利益和金钱财富,帮助企业和公众树立正确的致富观,反对拜金主义和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 (五)高效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公平竞争,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环境和市场风云变幻,要有时间的紧迫感、讲究速度、节奏和效能,克服不讲效益的落后经营意识。因此,现代思想文化要吸收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面对我国落后又需急起奋进的现实,提倡“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激发企业和员工时代责任感和发展紧迫感,尽快把经济工作搞上去。 (六)协调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新型的现代化经济,它的发展呈现着横向发展、专业化、协作化的格局。一个企业的发展,既取决于组织自身人员,产品、组织、管理的内在因素的好坏,又要有更多、更广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即需要组织与组织,部门与部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协调一致,消除各种矛盾纠纷,发展内外团结合作。在这种复杂的、多边的关系网络中,现代思想文化要善于利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协调思想、协调意识、协调心理行为、协调手段与方法等,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建立和谐的关系和合作。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冲撞与抉择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伴生的现代思想文化的特征与要求,必然会带来组织发展与人们活动在观念、心理、行为上的很大变化,这样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冲撞与对抗不可避免。传统文化从其主流上看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主体文化,它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农业经济。现代思想文化与传统思想文化的冲撞与对抗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有代表性的方面: (一)“义”与“利”的观念冲撞与抉择 传统文化把“义”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义”即道,道即人的伦理道德修养。古人倡导和追求“义”的境界,于是历史造就了一大批仁人义士,他们被后人奉为做人的楷模。至于“利”,则被视为比较次要的,而且利的获取还要受到种种伦理的限制。求义者为“君子”,求利者为“小人”,这种观念便造就了轻商淡利的传统。虽然据说“商人”这种称呼就起源于中原,但中原地区的商业经济和沿海的广东、福建以及同属内陆的山西、安徽等省相比差距很大。传统的“义”、“利”观念与现代社会发展商品经济所提倡的大力发展生产,千方百计获取经济效益,富国富民是不相协调的。现代思想文化,既要有商品和物质利益的新观念,又要有为人民服务、富民强国的基本点,它倡导“义”“利”的并举,追求“利”与“义”的统一,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传统的“义”、“利”必须调整改造,否则它将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