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拉萨6月28日电 记者张忠、 王建新报道:西藏自治区长期致力于保护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先后拨款3亿多元, 用于维修西藏以寺庙古迹为主的各类文物点。其中,令世人瞩目的布达拉宫维修工程规模宏大,耗资达5300万元,历时6载。 整个修缮工作严格按照“整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使这座古老建筑排除众多严重隐患,重获新生。 另据介绍,近年来,国家还先后拨款数千万元,对扎什伦布寺、甘丹寺、大昭寺、罗布林卡等数十处重点文物古迹进行维修,使一批濒临险境的文物得到有效的抢救和保护。布达拉宫、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等著名古迹的安全防范二期工程也已经国务院批准立项,预计投资将达5000余万元。于去年开始全面实施的阿里地区文物抢救工程也取得重要进展,其中,古格遗址已进行14项抢救性加固工程,在古格、托林寺、皮央·东嘎洞窟遗址进行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中,已出土一批重要文物,为规划抢救和保护方案以及研究西藏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各地文物管理部门还克服历史遗留问题多、传统文物保护方式落后、文物点极度分散、文物量大等困难,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加强了文物登记建档工作。为了进一步推动文物的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利用,本月初,自治区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做好文物利用和涉外管理工作的专项政策。 抢救一些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学艺术也是西藏保护发展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方面。据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丹增次仁介绍,自治区早在12年前就专门成立了全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领导小组,由一名自治区副主席任组长,并建立了常设机构,落实专款,配备专车。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舞集成·西藏卷》等 7部集成和志书已完成编撰工作,内容近千万字,图片上千幅,其中 2部已公开出版。丹增次仁本人长期从事民间舞蹈研究,至今已发表了100 多个藏族民间舞蹈种类的研究介绍文章,另有50多个品种的搜集和研究成果正在整理之中。 藏语文使用、藏学研究、藏医藏药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绩。藏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得到切实保障。目前,西藏已完成义务教育阶段500多种中小学教材的藏文编译。 旨在推动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藏文编码字符集”已通过国际标准审定。藏学研究正向纵深发展,研究领域也日益扩大,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藏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全区如今已拥有14个藏医机构和60多个医院藏医科,年门诊总量达50多万人次。传统藏药与现代研制技术和生产工艺的结合,使古老的藏药有了更为广泛的施展天地,藏药成品年产量已达10万公斤,品种350多个, 一些名贵藏药品牌陆续在国内外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