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的关系,是一个引起学术界广泛重视的问题,时贤们已经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但一般都只论述到传统文化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理论资料这个层次。我认为,传统文化不仅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资料,而且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现实基础。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还是要从对文化的理解说起。 文化的定义很多,本文取通常所理解的意义,即与特定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以语言为符号传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注:冯天瑜、周积明《中国古文化的奥秘》,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精神文化(注:黄枬森《唯物史观与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这个理解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概念即文治教化的意义也是相通的。 任何一种文化,在其特定的涵盖范围内都有两个层次:世俗文化和精英文化。世俗文化即在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中所表现的文化,主要在一般民众中间流传。精英文化则主要表现在各种文化典籍之中,一般由知识分子所掌握。世俗文化粗疏、简朴,精英文化则精密、复杂。二者并不是绝然分开不相通的,而是互相影响互为依存的。精英文化作为充分反映统治阶级利益愿望的意识,其主要内容必须传播到一般民众中去,只有这样,它才有存在的价值。这也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的思想的含义之一。反过来,世俗文化又以它独有的生动活泼、简便宜行的特点不断充实丰富精英文化,给精英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当然,二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精英文化中有关处理统治者内部关系以及如何治理民众等内容,是不必也不会传播到民众中去的;世俗文化除了接受精英文化的部分内容外,也还包括从他们自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生产生活经验,这些有的可为精英文化吸收,有的则不然。只有把一个民族的这两个层次的文化合起来,才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全部。文化人类学者们之所以强调“田野作业”,道理就在这里。 说起来,这都是些尽人皆知的普通常识,但事实上却常被遗忘或忽略。如“国学热”,当然是一种文化热,但所“热”的只是精英文化,世俗文化是不在它的视界之内的。就是目前出现的相当一批文化学著作,也往往只停在文献的范围里而很少延伸到世俗的层次。而忘记了这些,往往就会忽略文化与人的关系。 文化是人创造的,反过来,文化也制约人、影响人、创造人。曾有学者提出过“文化之网”的观点(注:克利福德·吉尔兹在《文化的解释》中说:“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就是从这里着眼的。人都在一定的特定文化氛围中生活,受到特定文化的制约。人要想离开他生活于其中的文化而独立存在,就像想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是绝对不可能的。文化当然主要靠教育来传播与继承,但这教育是泛义的,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潜移默化的,是无意识不自觉地进行的。因此,即使是从未进过学校的文盲,也会受到一定文化的熏陶,呈现出特定的文化状态。汪曾祺曾说,有些人尽管没有读过老子、庄子的书,但可能有老庄的影响。(注:《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北京文学》,1983年第2期。)他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80年代曾有一位青年学人,大倡“全盘西化”理论,彻底否定中国文化,而他这种极端二值判断的思维方式,恰恰正是中国文化而且是其中糟粕部分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与人同在或人与文化同在,现实的人总是呈现出某种文化型态的。 那么,现实的中国人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型态呢?这就要说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问题了。 什么是传统?就是过去流传到现在的东西。传统是可以按时段加以区分的。有的学者将传统分为两种(注:刘世军《区分两种不同的传统》,《社会科学报》,1997年8月7日。),我以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将传统文化分为三种较为合适。即:古代传统文化,近代传统文化,现代传统文化。 古代传统文化指从上古直到清末的文化,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样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这文化当然是变动不居的,但其基本的形态则是一种以儒学为主、儒道互补的文化。时贤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东方文化,指的大体就是这一种。 近代传统文化指鸦片战争以来即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此时的中国文化,除了原有的东西外,又融进了西方文化的许多成分。这个融进过程,开始是被迫,后来是主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一次最自觉最彻底的吸收、融合西方文化的运动。正是由于“五四”运动的努力,这种对西方文化的吸收融合才不仅停留在精英层,而且深入到世俗层,使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代传统文化(这里不是在严格科学的意义上使用“现代”这一概念),指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后,特别是马列主义成为全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之后的中国文化,主要是建国以来形成的文化。这时期中国文化的特征就是用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中国原有文化进行了一番改造,从而形成的一种新文化。这是一种离我们最近的文化。虽然离我们最近,但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已经成为过去,因而也是一种传统文化。 问题不仅在于区分不同时期传统文化以便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更重要的还在于了解不同时期传统文化的演变状况,这就涉及到文化的流变形态问题。文化的流变有如逝水,总是处在不断地吸收、融合、变化、发展之中的,不可能停止或中断。80年代文化热出现之后,曾广为流行一种“文化断裂带”的说法。“寻根派”的所谓“文化断裂”,可能有他们特定的含义,这里且不作评论。就这个说法本身而言,其实不符合文化流变的实际情况,因而是不准确不科学的。在文献资料或学理研究中,我们虽然可以有时甚至是必须把传统文化分成若干层次但在现实存在上,它们并不是分割并列而是叠加融合的。就中国传统文化说,古代传统文化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近代传统文化则是在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文化的一些成分而形成的,现代传统文化又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思想指导对近代传统文化加以改造的结果。也就是说,现代传统文化中积淀着古代传统文化与近代传统文化的基本成分,而且最终体现在现实的中国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