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丰富的理论建树。他继承、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文化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中的文化思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笔者以为,邓小平文化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邓小平文化思想把科教文化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最重要的动力、智力因素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这是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第一个特点。他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7页简称(2.37 )以下引文同此)“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2.65)在他看来,科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他说:“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2.83)因为事实告诉人们:“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2.84)。 那么如何把科学技术搞上去?邓小平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2.47),他以史为鉴指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3.9),他很感慨地指出,从长远看,教育是最重要的,“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如果“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主张:“在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3.275) 为使全党全社会认识和重视科学和教育,邓小平根据我国实践,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作出新的论断,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和教育同知识分子关系紧密,知识分子在我国的社会地位历来低下,不受重视。邓小平果断准确地作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论断,为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正了名,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社会全面进步,这一论断愈见英明伟大。除此之外,他还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社会风气;肯定文革前十七年我国培养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好的,他们“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2.46)他还建议“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应当同科研人员相同”(2.48),并且申明:“我这里说的关于教育、科技、知识分子的意见,是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来说的”。(3.276)实践证明, 在邓小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的发展和工业结构的变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在邓小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人们对作为文化事业的科技和教育的巨大能量愈益认识深刻。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技术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口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邓小平关于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的文化思想为我国在21世纪追赶发达国家安上了金翅膀。 第二,邓小平文化思想把理想、信念、道德同精神文明等同起来思考,把文学艺术、影视广播文化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这是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又一特点。邓小平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搞的好还是不好,直接关系到物质文明建设的成败。针对一些干部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倾向,他明确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因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他进一步强调:“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的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3.154)这就告诉我们, 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保障,精神文明保障着经济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因此,邓小平要求“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378) 第三,邓小平文化思想极为关注文化的载体——人。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就是教育人的问题。因为,经济发展要求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要求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更要求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可以说,邓小平极为重视文化建设,其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人和人的文化素质。1977年邓小平复出不久,就倡导在党内造成一种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38)因为“光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2.37)“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邓小平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实质就是肯定无产阶级自己培养的脑力劳动者,肯定自己阶级队伍中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那部分人。他指出,“为了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就必须大大加强企业的专业化,大大提高全体职工的技术水平。”(2.126 )这是讲发展经济,对社会管理人才也提出同样要求。他说,“选拔干部,选拔人才”,“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要调整”。邓小平不仅关注国内的人才培养和使用,而且关注国外人才的吸收和使用。他明确指出,“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3.32)当他听到有一批华裔学者要求归国效力时,高兴不已,指示有关部门,“要创造条件,盖些房子,做好安置他们回国的准备工作。”他认为“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2.54)“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妥善安排。”(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