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的“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最近在北京举行。与会者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艺术发展等众多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文化发展的根基: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 与会代表认为,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文化的跨世纪发展确立了方向。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认为,文化的发展必须具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必须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他用两句古话来概括这种传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就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兼容精神。张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前途就在于兼容,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成就,又要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庚主张对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做系统的有组织的研究,并认为这是21世纪发展中国文化的必然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评论》主编钱中文认为,文化发展要以三个传统作为出发点,即外国传统、古代传统、现代传统。文化的有些方面是不能全球化的,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认为,尽管文化艺术的建设是多维的,但首先应该是民族的,其次才是现代的,再其次是高品位的,再次是娱乐性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呼吁弘扬科学精神,希望文化工作者多关注科技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关注科技对文艺的影响。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董光璧认为,科学是有缺陷的,不能保证它是至善的,我们的文化战略要促进科学的人性化,以克服科学和道德、艺术的分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学勤认为,中国古代的文明是多源的,又是开放的,如此才构成了绵延久远的文化。我国的文化是在不断吸取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各种优良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滚动发展的。 文化实践:困境与机遇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金元浦指出,文化变革的实践对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文化发展是未来社会进步的重要杠杆,而当代文化发展的研究,已是一个世界性的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必须对这一世界性的潮流做出应答。北京大学教授陈来主张应该从迎接中华文化的复兴这个大背景来考虑文化战略。这种战略应该是综合的、宏观的、全面的,而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他提出,必须首先鼓励全社会的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无此,文化艺术就没有可以依托的深度和基础。中央党校教授李书磊认为,文化战略的根本任务是解放整个社会和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政府的支持只能起引导、培养和资金支持的作用。他对否定文化的市场因素和把过分大众化、通俗化的东西归罪于文化市场化持批评态度,他认为,文化市场化是对文化的一种根本的解放。 文化定位:主导与多元 与会者就文化发展中如何处理主旋律和多样化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方针,又不能狭隘地理解主旋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认为,凡是为建设文明的社会和塑造文明的人服务的,就是弘扬主旋律,就是文化的主元。他同时主张文化的结构是多元的、多维的、多向度的,要处理好文化的主元和多元,雅和俗、先进性和广泛性、提高性和普及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的相互关系,确立和弘扬一种健康的文明的高尚的文化思想精神。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曲润海认为,不能把主旋律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革命题材、现代题材或改革题材,应当从更宽泛和开放的角度来理解主旋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明认为,要在战略思想上界定多元发展中的主流,不能把文化等同于意识形态,当然也不能把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淡化到不存在的地步。因此,他主张必须从眼前的局部的策略考虑中走出来,切实地进行中国当代文化的跨世纪战略思考。 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代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产业化问题,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国务院研究室刘兴华指出,必须改革当前的文化产业体制,加快国有文化产业的改革步伐,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企业化改造,进一步发展文化娱乐业、出版发行业、广播影视音像业和信息服务业这四大文化支柱产业。金元浦则认为,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对文化与经济的长远协调发展认识不足,正面临着经济与文化的“生态失衡”的潜在危机以及文化滞后对今后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经济的文化化。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我国未来文化的发展还是一个十分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分析了文化、市场、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市场行为,一种经济与产业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王强指出,中国文化市场巨大,美国等许多西方国家正千方百计抢占这一市场,我国年轻的文化产业将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应付挑战的能力,尽快发育、完善本民族的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