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世纪中叶以来,文化成为各国人类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们研究的经久不衰的热门课题。中国学者从本世纪初开始探讨文化问题,后来为迫在眉睫的救亡问题所中断。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问题成为举国关注的热点。在世界性的文化研究热潮中,国内外学人们对文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扩展,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学者们面前,那就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文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大体统一、能为各方所普遍接受并能深刻反映文化本质的界定。 对文化界定的言人人殊,已经制约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文化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学者们从各自学科的立场去谈论文化,所谈的都和文化有关,但又使人感到未能尽然。 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呢? 探讨文化的学者们都曾强调过“文化就是人化”,这就是说:文化的主体是人。不论哪一个社会,都有一个公认的事实:有知识的人才有文化。中国现代学者张东荪早就指出:“文化就是个人的知识行为(须知行为与知识在此只是一件事)之定型化,而这些定型却又反而左右各个人。……从文化以讲知识,表明知识受文化的限制;而他方面却又从知识以讲文化,说明文化就是知识之客观化与定型化。”(《知识与文化》,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那么人的知识是怎样产生的?知识为什么能构成文化?由此探索下去,我们对文化的界定当可找到一个比较合乎实际的、符合文化本质特征的解答。 根据这一思路,笔者给文化作了如下的界定:文化是从古至今人类在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的基础上所创造的全部知识的各种系统的总和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它的物化结果,以及受这些知识体系所指导而形成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念在人类行为中的体现,它包括静态的积累和动态的创造两个方面。人类要进步、发展,就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因此,文化又表现为一种过程,积累和创造是这个过程的两端,居于中间的是人们对已积累起的文化成果即各种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学习、掌握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也就是受教育的过程。这正是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文化的过程就是把上一代人所创造并积累起来的各种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传授给下一代人,并由下一代人用自己的创造去充实它、丰富它,再传给下一代人,如此而不断地累积、创造、传承下去,构成人类文化发展的川流不息的动态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难以理解文化的深刻涵义。 笔者认为,把握住文化是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创造、积累和传承,就是把握住了文化的实质或核心,据此我们可以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进行全方位的扫描。 为什么要对文化作如上的界定呢?我们试从如下几点作一分析。 第一,知识的产生是人类文化的开端。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知识。笔者认为:知识是活动着的有机体即人与他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讲,人是一种有意识、有思维、有理性的认知动物,“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哲学笔记》)反映客观世界,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这里的认知,指的就是认识的活动和过程。创造客观世界,就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的改造,也就是实践的活动和过程。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有正确的,有错误的,在实践过程中,正确的被保留下来,形成知识传给后世,错误的则被淘汰。据此,对客观世界正确的认知,就构成了人类的知识。我们可以把认知和知识的关系用一个图示来表示如下: ┌─主观与客观达成一致(或基本一致)──正确的认 │ 知(或基本正确)──实践验证(正确)──知识 │ 流传──开拓新的认知领域 人对客观 ──┼─主、客观部分一致──部分正确的认知──实践验 世界的认知 │ 证正确 ├─主、客观完全不一致──部分错误的认知──实践 │ 验证错误 └─主、客观完全不一致(或基本不一致)──错误的 认知(或基本错误)──实践验证错误──淘汰 人类知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因此,我们要特别强调:不是任何一种认知都能构成知识,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无数次检验的正确认知,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有些不正确的认知虽然可能在某一段时期内被当作知识而为人类信奉(甚至奉为圭臬),但最终则总要为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而被淘汰。如中世纪盛行一时的地心说,在二战时期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法西斯理论,即是其例。 其次,要明确知识产生的辩证关系。知识是人脑的产物,它是客观世界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人类在未脱离动物界之前,为了生存的需要,必定得进行本能的、动物式的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直立行走和手的使用而推动了脑的进化,由此而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和智力的发展。这样,类人猿在长期的本能式劳动中对自然界锋利石片刃部的感性认识积累成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后开始有意识地打制石器,这是建立在对世界的正确认知而产生的能动行为,也就是知识的产生,它构成了人类和猿类的分水岭。第一把最粗笨的石刀的创造,就标志着人类的开端、人类知识的开端、社会生产力诞生的开端,也就是人类文化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