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结果和文明的象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及其进步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内容。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所作的报告中,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作了专门的论述,强调“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对全党和全国人民特别是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时代的要求和艰巨的任务。本文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进行这一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宏伟事业的建设,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九大关系。 一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源于它在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拨乱反正之后,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经济建设成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因此,文化建设首先必须确定的就是它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现代化经济建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具有高技术含量,它对劳动者有着非常高的思想文化素质的要求。经济的繁荣,不仅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极大丰富,而是两者合理的和最大效益的利用。因此,合理的利用需要人们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类长远利益的角度处理好与劳动对象的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而不能为了当前的利益对自然界进行无限制的掠夺攫取。这就要求人们摆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最大效益的利用就是要充分发挥自然对象可能的效用为人类服务,以最可能少的浪费获得最可能多的利益。这就要求人们不断提高对自然界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水平,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工具从事改造客观对象的生产活动。因此,现代化经济与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后者是一种低科技含量的生产方式,劳动者需要具备的主要是自然能量和经验,而前者则是一种高科技含量的生产方式,人的思想、文化、知识等智力能力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自然体能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人才资源的开发比自然资源的开发显得更加重要。所以,江泽民强调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根据这一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良性发展。 我们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建设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文化建设不仅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更要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坚持文化建设从而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是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认真处理好的第二种重要关系。当前世界上的现代化建设有各种不同的模式和道路,资本主义虽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但它不仅有其本身不可克服的痼疾,而且并非唯一的模式和道路。中国选择的是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它有利于克服两极分化、保障全社会的共同富裕,能够促进甚至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不能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指标,而必须坚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文化建设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更要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反对和批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落后的文化糟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抵御资本主义对我们国家的和平演变。这一政治任务确定了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它就是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处理好的第三种关系即现代化与文化的关系。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绝不仅仅指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或者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就其实质而言,现代化是指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存在样式的现代化,或者说,是人的现代化,即人的生活质量、活动方式、思想文化素质以及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与进步。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样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的本质的发展与完善,为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现代化建设不能离开文化建设,它不能在一个文化不发达的社会中实现。“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是我们所期盼的现代化。 二 上述三种关系说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的共同要求。作为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出版工作者,必须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端正文化建设的思想态度,积极为文化建设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