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湖湘文化的湖湘学派和由湖湘文化孕育的一代代湖湘学人,大都追求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理想人生,于学、于政、于人品均卓有建树,令人瞩目。因此,近千年来,湖湘学人在许多方面都留下了自己的思想和精神遗产,影响深远。本文仅就湖湘学人“崇尚气节”传统精神作一番探讨,使之能永远沾溉湖湘学林,启迪湖湘后人。 一、近千年来湖湘学人留下来的有关“崇尚气节”的传统精神遗产,内涵十分丰富,而且明显地显示出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 “崇尚气节”,“砥砺情操”,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个人修身和人格精神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精华。从历史上看,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千劫不灭、万难不屈、危而复安、弱而复强、衰而复起、仆而复振、生生不息、永不沉沦,至今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铮铮铁骨者将正义、真理、气节和浩然正气世世相承,代代相传,维系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这些“崇尚气节”、“砥砺情操”的优良传统,不仅培育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而且也极大地影响着作为区域文化之一的湖湘文化,极大地影响着湖湘学人。湖湘学人对“崇尚气节”、“砥砺情操”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出了一身正气和硬骨头精神,展示了湖湘文化哺育出来的湖湘儿女重气节、不屈邪恶的传统美德。 近千年湖湘文化史告诉我们:两宋之际湖湘学派气节明著;明清之际湖湘学者代表人物民族意识十分强烈;近代湖湘人才群体的代表,在致力于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过程中,表现出“崇尚气节”、“砥砺情操”的可贵品质。下面,拟就上述三个历史时期的湖湘代表人物在“崇尚气节”方面留下的传统精神遗产进行阐释和论述。 1、两宋之际的湖湘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在治学、从政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崇尚气节”和“匡世扶艰”的精神。 两宋之际,著名学者胡安国、胡宏、胡寅父子及张栻等人,或因躲避战乱,或因拜师求学,先后从福建、四川等地辗转来到湖南,在湖南创办书院讲学、著书立说,形成了以“湖湘”称名的地域学派。当时的学术界就将这一既有授受关系、又有相同学术思想的学者群体称之为“湖湘学派”。他们创建的湖湘文化,他们的学术思想、学风特色等对后代湖湘许多思想家和学者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们在治学、从政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崇尚气节”和“匡世扶艰”的精神。 胡安国一身骨气和正气。他走上仕途,就一直严守士大夫操守,不趋炎附势,在为太学博士期间,“足不蹑权门”〔1 〕。胡安国入仕之初,正值权奸蔡京当道,一手遮天,权势显赫,一切“向权看”的官僚士大夫们极尽阿谀巴结之能事,可他不但不受蔡京的笼络,还敢于冒犯他,因而受到蔡京等人的无情打击〔2〕。绍兴二年(1132年)八月, 宋高宗赵构欲起用故相朱胜非同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只因朱胜非过去一则“与黄潜善、汪伯彦同在政府,缄默附会,循致渡江,”即是说高宗一味南逃,胜非难逃其咎;再则“尊用张邦昌结好金国,沦灭三纲,天下愤郁,”即是说中原沦丧之事,胜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胡安国极力反对。宋高宗只好改任朱胜非为侍读,但胡安国仍坚持己见,并卧家不出,表示与投降变节者誓不两立的抗战立场。这件事不仅得罪了宋高宗和朱胜非,而且也得罪了在朝的一班权臣,所以胡安国不久即落职〔3〕。正由于他不阿权势,表现出一身骨气和正气, 曾先后得到了许翰、侯仲良、谢良佐等名家的赞许。许翰称许他“鹤立鸡群”:“自蔡京得政,士大夫无不受其笼络,超然远迹不为所污如安国者实鲜!”〔4〕侯仲良表彰他把功名富贵看得很淡:“吾以为志在天下、 视不义富贵真如浮云者,二程先生而已,不意复有斯人也!”〔5 〕谢良佐赞颂他为严冬的青松翠柏:“胡康侯(安国字)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者也!”〔6〕 胡宏是一个志在“立身行道”,有着独立人格精神的知识分子,他执着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功名利禄为他“志学以来所不愿也”,更不愿意同腐朽的现实政治势力同流合污。史载胡宏曾以荫补为右承务郎,“不调”〔7 〕,即不愿堕身于黑暗官场之中而不赴任。绍兴八年,投降派秦桧当国,被宋高宗任命为右相。在秦桧奸迹没有暴露以前,胡安国早年曾与他有过一段交往,胡安国死后,秦桧就想笼络、召用在家的胡宏、胡宁兄弟。史载秦桧曾“贻书其兄(胡)寅,问二弟何不通书,意欲用之”,其结果“胡宁作书止叙契好而已,宏书辞甚厉。”〔8〕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投降派势力受到打击,汪应辰、 张浚等人纷纷向朝廷推荐胡宏,“宏被召”,只因朝政十分腐败,他“以疾辞”,“终避不出,竟卒于家。”〔9 〕他这些毕生追求“立身行道”,不愿做官,不愿与奸佞同流合污的事迹,确实表现了他的一身骨气。他声称自己志在做一个不随俗浮沉而有气节的大丈夫〔10〕;时人亦赞誉他为凛风大雪中昂然挺立的雪松。 胡寅志节豪迈。初擢第时,媚金乞和的中书侍郎张邦昌欲以女妻之,他坚决拒绝。靖康初京师陷,张邦昌被金人册立为帝,僭号“大楚”,他弃官归家〔11〕。胡寅洞悉南宋社会最突出的问题是气节与廉耻不彰,寡廉鲜耻,甚而认敌为友,认仇作父。徽、钦二帝被金北掳,导致北宋灭亡,这本是国家民族的奇耻大辱,而时人却视为“是以为适然耳”,即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胡寅一方面怨恨朝廷,对国家之事极为忧虑,批评宋高宗不去集合义师报仇雪耻而忙于登基;另一方面又痛恨权奸,对秦桧等权奸执意罢战议和深怀其恨。因此,秦桧当权,他不愿与其为伍,“遂与之绝”,辞官不做,“乞归湖南衡山家居。”〔12〕 张栻身为朝臣,有很强的洞察力。他所看到的是“危机”、“失败”和“困境”。决不象有些人那样,本是山河破碎,却一味粉饰太平,沉缅于歌舞升平之中;而是屡以危言规劝皇帝,希冀重整山河,中华奋起。张栻的一生始终站在反对女真氏族贵族集团发动的对南宋侵略战争的立场上,每每上疏痛陈国失,指出“吾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勉励朝廷自今以后“誓不言和,专务自强,虽折不挠,使此心纯,贯彻上下,则迟以岁月,亦何功之不济哉!”〔13〕史称张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14〕 总之,两宋之际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崇尚气节”、“砥砺情操”的品德,深深影响了以后的湖湘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