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苏南,人们就会瞩目于苏锡常三市在经济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在实现了小康目标之后,苏南地区正在开展着声势浩大的现代化建设运动,“基本现代化”、“初步现代化”等字眼是这一地区传媒中频频出现的字眼。苏南经济现代化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对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大家也能给予普遍的关注;相对说来,关于苏南文化建设问题,虽也有不少的探讨,但远没有像经济问题那样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现在,提出“苏南文化现代化”这样一个话题,似乎是切合时宜的。 要说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应注意抓文化建设,这在苏南地区大约不至于有什么异辞,而要提出“苏南文化现代化”这样一个概念,则可能会引起一些议论,学术界也曾有不同的看法。其实,“文化现代化”这样的提法是合乎逻辑的,其理由甚为简单易明:为什么能够提“苏南工业现代化”、“苏南农业现代化”等等,而独不能提苏南文化现代化呢?现代化建设应当包含文化现代化的内容。我们不是在讲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吗?教育与科技恰恰是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支柱,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因此,那种怀疑“苏南文化现代化”这一提法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来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变迁。说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基本上就是一个从古老文化过渡到现代文化的问题,这在大体上也是可以成立的。凸现“苏南文化现代化”的概念,可能会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印象,使其在着力于经济建设的同时,能给予文化发展以足够的关心与重视。关于这一点,并非是毫无针对性地空泛议论,在现代化建设中只注重经济而忽略文化的看法不是没有市场的。比如说,前些年人们在谈到“苏南模式”、谈到乡镇企业的发展时,往往都是在经济的意义上谈得多,评价也较高,而对苏南模式在文化一维上的意义就讲得较少。实际上,成千上万的苏南农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在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摆脱愚昧落后的文化意义,并不亚于其在经济上的意义。自然,在物质上的温饱尚未初步解决好之前,谈论文化问题可能会被视为是一种奢侈,而在苏南模式中广大农民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文化变迁之意义,也的确是应当为我们所充分认识并予以密切关注的。 提出苏南文化现代化的问题,不但是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亦是时代的要求与形势发展的必然。问题不在于是否要提出文化现代化的概念,而在于要实现什么样的文化现代化。谈论文化,总不能离开谈传统,无论是说传统文化抑或是说文化传统。一般地说,文化总是有着现代化指向的,也就是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文化总是会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逐步采取某种现代形式的,文化传统中总是会不断地生长出新的文化要素来的。当然,对于那些古代文化典籍等,是无法使其现代化的,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这并不妨碍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某种作用,被今天的人们作现代的理解与运用。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再有,说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这并非意味着它总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同步,在很多情况下恰恰会出现滞后或者超前的情形。那么,什么是苏南文化的现代化呢?或者说什么样的现代形态才是当前苏南文化所要追求的呢?在这里有两点是需要明确的。第一,考虑到历史继承性与地域特点等因素,由于苏南地区处于中国文化中吴文化区域的内核地带,所以当我们在谈论苏南文化现代化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亦可以说即是在讲吴文化的现代化。第二,讲苏南文化现代化,其“现代化”的含义绝不是“西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讲“现代化”,在某些人的心目中立即就会联想起是一种舶来品,是西方的洋货。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度,有自己现实的国情。作为后发型搞现代化的国家,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亦即主要是一些实现了现代化的西方国家,采取其某些体现现代化水平的指标,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方式,有选择地、批判性地吸收其一些优秀的文明成果,这都是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服务的。更何况,现代化在今日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趋向,已非某些西方国家的专利。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讲中国的文化现代化,这绝不意味着要全盘照搬西方文化。 苏南文化现代化,就是要营造植根于中国地域文化即吴文化传统并适应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文化。这体现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代精神的良性互动,在综合创新中实现积极的文化变迁。一个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过程,是适应本民族现代生存条件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民族文化特性是其基本特色;一个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又是适应着浩浩荡荡的全球文明的潮流,这又决定了其必然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就苏南文化的发展而言,它必须灌注、融合进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吸纳人类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这体现为其永不停止的文化创新性;同时,它又是延续着吴文化的历史传统,在其血管中静静地流淌着古老的文化血液,从而呈现为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性。由传承而创新,在创新中承续,创造更新、更高的吴文化的现代形态,这是苏南文化现代化的深层意蕴。那种一谈到文化传承就一古脑儿地翻腾起老祖宗的家当,闭眼不见世界文明的趋向,充耳不闻全球文化潮流的涛声,是一种文化上的抱残守阙,终而会成为没有出息的文化守财奴;而那种一谈到文化创新就把自己的文化说得一无是处,甚至变得唯外来文化是崇,似乎摆出一副要全盘引进的面孔,这实际上是拎着自己的头发而要逃离脚踩之大地的幻想,这种文化虚无主义者的立场,注定了其终究是没有出息的文化乞丐。文化守财奴的固步自封,终将在世界文明的潮流中落伍,而文化乞丐们毫无自己的行当本色,在邯郸学步的一步一趋之中,也会乱了自己原先的步法,是没有不栽跟头的。这两种文化态度的表现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其结果都将是无补于现代化之文化建设的。 吴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吴地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其辛劳的汗水与古老的智慧之光辉结晶,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今日苏南区域之闪亮的底色。如果说苏南地区今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么,这种吴文化的底蕴是功不可没的。有人讲得很有见地,说吴地人发了文化财。什么是文化财?这就是吴文化这种文化力至今仍在辐射出穿透力和影响力,吴文化底蕴在释放出其巨大的潜在能量。这种文化力与文化能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又实实在在地在起作用。不是吗?由于苏南地区面江临海的地域特点,使得这里积淀着较为开放的文化意识,往往容易得风气之先;由于这里商品经济的萌芽萌发得较早,因而市场经济的意识能够得到较快的传播与接收;又由于吴地历史上办学蔚然成风,人文氛围较为优越,民智启迪较早,民间风气较为开化,如此等等。这种历史的积淀,使得其在今日的现代化实践中具有敢于开拓的竞争意识与涵茹包容的开放心态。在这块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苏南地区,如果说比较地不缺乏什么资源的话,那么这就是文化资源;而如果说其缺乏自然资源的话,那么这种蕴藏丰富的文化资源就弥足珍贵。纵观历史,苏南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审视现实,苏南正率先进行着现代化建设。在这种历史与现实的衔接之中,大力加强对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建设,无论怎样评价其对于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都不会过高。文化——这是苏南的底蕴、特色与优势所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为什么会萌发于明清时期的苏南一带?享誉中外的乡镇工业的“苏南模式”,为什么会出自苏南地区?新加坡政府在反复的比较、论证中,为什么选择苏南地区作为其建立苏州工业园区的场址?闻名遐迩的“张家港精神”,为什么会产生于苏南地域?这当中可以举出数不清的别的什么理由,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由于苏南地区有着丰厚的文化沃土。在这块文化土壤上,有着千百年来吴地先民们文化活动的层积,又有着今日苏南人活跃跃的文化创造。吴文化的脉线在这里一脉相承,时代的精神养分又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文化脉博跳动得更加刚劲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