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中国的经济改革已走过20年的风雨历程。与之相伴相生的文化市场,也似雨后梨花,开遍了大江南北。放眼遍布于城乡各地的歌厅影院、音像商店、书屋画廊,人们不禁要问:发展到今天,我国的文化市场“家底”究竟有多大? 文化部前不久完成的初步统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截至1997年底,全国文化市场各类经营单位(含娱乐、演出、音像、美术、书刊等)已达257378家,从业人员116万人,固定资产原值426.7亿元,全年主营营业收入190.8亿元,实现利税额47.9亿元。其中, 娱乐业依然独占鳌头,从业人员、固定资产原值、主营营业收入分别为94万人、396.9亿元、154.9亿元,分别占全行业的81%、93%、81.2%;音像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去年的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全年主营营业收入均比上年增加17%以上,在全行业中坐稳第二把交椅。 如此可观的数字,是否表明我国的文化市场已经很繁荣了呢?文化部市场局局长刘玉珠指出,作此结论还为时过早。他认为,我国的文化市场还处于良性趋势与不良现象并存的起步阶段。从表层现象看,仍然存在大量屡禁不止、不容忽视的“老大难”问题:音像市场的制黄贩黄,娱乐市场的色情服务,演出市场的庸俗表演,艺术品市场的无序运作……此类问题的存在严重干扰着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而要彻底清除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因为在这些问题背后还存在更深层次的矛盾:管理体制严重交叉,法规条例很不健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等。 刘玉珠强调说,尽快解决文化市场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不仅是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分内之事,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