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真实的场面: 镜头一:1996年夏,北京大学暑期社会调查小组赴山西某县一偏僻村庄进行希望工程调查。在这个地处晋中、民风淳朴的乡村里,大学生们发现不少的村民,一家五、六口人,没有电视机、收音机,全家甚至找不出一张可以写字的纸,找不出一支笔,找不出一本像样的图书。他们问那些一样眼睛清亮、求知欲颇浓、正当学龄的孩子,知道电视台、VCD、芭蕾、话剧吗?回答他们的是满脸一无所知的茫然表情。 镜头二:“京九文化列车”去年在河南商丘演出时,天不作美,下起了毛毛细雨。方圆十几里、四里八乡的男女老幼,有的天刚麻麻亮就动身,冒着雨赶到演出现场。那种场面,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有的人甚至爬到树上、车上,有的人站在百米之外,只能看到舞台上小小的人影晃动……在雨中,演员们精神饱满地演出,观众认真专注地欣赏,濛濛的细雨好像不存在。一位老大娘说,走了半天路,只为看一看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演员,听一听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歌…… 镜头三:一年前的中央电视台播过一个新闻纪实节目,追踪报道一个城里孩子和一个农村孩子的日常生活:城里孩子上学、打游戏机、节假日去公园、博物馆;生活在湖南山区的农村孩子天不亮就起床烧水做饭,走好远的山道去上学,放完学还要做饭,带妹妹。要过生日了,城里孩子说,最想得到的生日礼物是一副全套的尼康摄影器材,问起价格时,城里孩子轻描淡写地说,也就一万块钱吧。农村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是一个新书包和一个新文具盒。 农村文化在我国有广阔的空间,勤劳、朴实的农村人有对物质的追求,也有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广大农村文化事业与城市相比,有些地方差距越来越大,部分贫困农村的文化建设甚至出现倒退趋势。我国农村文化的现状引起全国政协文艺界委员的担扰。九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傅庚辰、于洋、陈铎、谢雨辰四位委员联名写下了《关于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加强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呼吁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消灭农村文化的空白点。 电影、戏曲、图书、文化站是农村文化颇为重要的一部分。可目前一些农村的情况是,电影放映工作失去了原有的集体经济的支撑,大量农村电影放映队因电影放映收费难而被迫解散;剧团走向市场后,有的难以保证或者不再愿意深入贫困农村演出;农村供销社一直是农村图书发行的主渠道,现在一般也不再愿意经营利润不高的图书。此外,我国农村最基层的乡文化站的数量近年来也出现下降趋势,仅1996年就比1995年减少4000个。傅庚辰委员指出:目前,全国尚有77个县无文化馆,6106个乡未建文化站,处于空白状态,即使现有的文化馆、站中,也有不少是只有牌子没有房子和人。全国仍有17.8%的人口听不到广播,13.8%的人口看不到电视,其中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农村。在我们即将迎来二十一世纪的历史转折点上,还有那么多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脸朝黄土背朝天”,过着亘古不变的生活。文化远离他们,那么遥远,那么渺茫,可望而不可及。 傅庚辰等四位委员提出,要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建议在中央和省级政府,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那些困难最大,需求最迫切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 据悉,填补我国农村文化空白的活动也正得到有力地开展。心连心艺术团、京九文化列车、南昆文化列车、海尔电影义务放映队,各省市剧团的送戏下乡,请农村孩子进城看戏等等文化扶贫活动方兴未艾。 我们期待着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消灭农村文化建设的空白点,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让精神文明之花盛开于我国城乡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