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与昌盛,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周恩来一生都在不懈地努力学习、运用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对此提出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深入系统地研究、宣传这些理论观点,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从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求学时所写的近百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时的周恩来就已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功底。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熟悉和热爱,在他的笔下,借古喻今顺手拈来,引经据典得心应手,谈古论今见多识广。从这些文章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那时的周恩来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批评(如对科举之毒的揭露),但更多的是为“吾华以四千年之历史、最古之文化得立于今,而尚未若埃及之丘墟、犹太之荒址”而感到自豪。(《周恩来早期文集》,1版,上卷,63页,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他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延国脉于不堕的关键和纽带,“物质文明非足以卫国于永久,而延国脉于不堕者,惟精神上之国魂耳。”(同上书, 第246页。)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现实中国文化同西方比是落伍了。因为“世界文化,有进无退”,(同上书,第246页。)而“返观吾国, 舍上古所谓三大发明外,殆寂焉无闻”。(同上书,第244页。) 在旅日和投身五四运动后,周恩来接受了民主思想和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眼界开阔了,思想进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周恩来恰巧也旅日归来。周恩来起初对五四运动的态度,可以从他在南开留日学生代表慰劳在校同学茶话会上的致词中看出,他说:“闻国内学生此种举动钦佩无量。故今特慰劳,代表留日同学诸君以表爱慕之心,且定必随诸君之后。”(同上书, 第414页。)这个表态说明,他当时是赞成五四运动的口号和行动的。但如果由此得出周恩来此时赞成“打倒孔家店”的结论,却未免过于简单化了。因为,从当时周恩来的言行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积极拥护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并且一直站在了爱国民主运动的前列;他拥护“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并为之而呐喊。他在《〈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发刊旨趣》一文中明确指出:“本民主主义的精神发表一切主张”,“对于社会生活同各种学术,用哲学的眼光科学解析,公允正确的批评”,但是,在目前所能看到的他当时的言论中,我们却找不到关于“打倒孔家店”的论述。只是在30年以后,他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给予评说,他指出:“当年五四运动反对封建,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认为凡孔子所说的一概打倒,这在当时是需要的,因为当时是封建统治,要冲破黑暗,建设新的社会,需要这种精神。但那时认为旧的、历史上留下来的一切都无用,因此变成了否定一切。须知旧文化也有可用的,可以批判地接受。‘五四’时期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很幼稚。”(《周恩来文化文选》,1版,49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联系五四时期周恩来的言论和表现就不难看出,这段话主要是对五四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虽然他也肯定了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的合理性,但与那些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极端主义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从五四运动后期周恩来的言行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是指向封建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其次是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再次是毫无生气的八股文章和科举制度等。总之,“凡是不合于现代进化的军阀主义、资产阶级、党阀、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顽固思想、旧道德、旧伦常……全认他为应该铲除,应该改革的。”(《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第465页。)关于这一点, 还可以从他的另一篇文章《学生的根本觉悟》中得到印证。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现在的人生,既是竭力向改造方面走,对于社会上一切事理,总应当常常持个研究同批评的态度。然后事理的真相,才能了解明白,不致实验的时候,成一个盲目的冲动。研究的头步,对各种事理总是要存一个怀疑的心理,从各种怀疑的点上,要下种审察的功夫。补助这种审察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哲学的精神;一种是科学的能力。根据这种方法,审察方不致有什么大的谬误;所产生出来的结果,也敢说合于研究的真义。至于批评,那更是一件极难的事。没有研究的批评,那种批评是空调的,是不实在的;并且容易入于武断苛刻的道路。”这些话充分说明,周恩来对传统文化也是采取了以“哲学的精神”和“科学的能力”为审察工具的“研究同批评的态度”,是努力避免陷于“武断苛刻的道路”的。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周恩来在长期兼管、负责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组织的实践中,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有了更多的接触与思考,而且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也要求他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来正确评价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他也非常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还是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亦或是在人妖颠倒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他都始终如一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充分显示了他政治思想的坚定性与成熟性。 二 周恩来在学习、运用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内容十分丰富,这里仅就其中最重要的几个理论观点作一初步探讨。 (一)只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周恩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正是基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识。 周恩来认为,学习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华古国的文明程度。同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文明古国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成果辉煌,而且一直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所无法相比的。 他认为,新的东西是从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社会是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只有继承和发扬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使人民大众“享受新文化的幸福”。(《周恩来文化文选》,第84页。) (二)关于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周恩来一贯强调,我们必须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早在建国之初他就明确指出:“有些人觉得旧文艺没有什么前途,以为它总是要消灭的,因此就发生不重视它,让它自生自灭的心理。但是,今天的事实是广大的人民还在看它,听它,喜欢它,难道对人民负责的文艺工作者应当对这样的事实视为等闲吗?旧文艺会不会消灭呢?我说这个问题应该这样回答:它是会消灭的,它又是有前途的。旧文艺里的一切坏的部分、一切不适合人民的利益人民的要求的部分一定会消灭……我们如果认为旧文艺什么都好,什么都保存,那就会走到复古的路上去了;另外我们也不是认为什么都不好,什么都否定,或置之不管,那就是对于民族传统和群众感情采取错误的态度,就违背了我们的普及第一的主张,同时也不合于我们的历史观点。”(同上书,第99~100页。 )他还进一步指出:“我们要继承历史上有利于人民的传统,否定有害于人民的东西。”(同上书,第791页。)这段充满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论述, 虽然是针对旧文艺讲的,但很明显,它也适用于整个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