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作为人类相互联系、聚集、聚居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基本上都是城市创造和发展的。“没有城市,文明就很少有可能兴起”。由于城市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贡献的聚集效益,从而使得它从诞生那天起就成为一定区域的社会权力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科学中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盛赞城市“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99页。 )“聚集着社会和历史动力”。 城市的这种中心地位,创造功能,决定了它对一定区域的影响、辐射、导引和示范作用。一定意义上某城市的文化形象反映和代表着其所在地域的文化形象,决定着该地区文化形象的选择走向。因此,在探讨区域文化形象设计时研讨城市的文化形象塑造,有着提纲挈领的导向意义。本文基于此种认识,探讨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几个问题,以期为区域文化形象设计提供一个参照。 一、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的基本内涵及指标 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内涵包括城市文化形象的概念、构成要素、指标、结构机制及操作体系。 所谓城市文化形象,指一定城市以其外观建筑、公共设施、机关、学校、企业、商业、道路、交通、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秩序、治安状况、人际关系及内隐的法律、制度、治理方式、价值观念、城市精神、生活、工作、行为方式等所形成的城市氛围,作用于社会公众主观意识综合后所形成的基本印象。 城市文化形象这一基本概念,涉及三个要点:(1 )城市文化形象是一种大文化的视角。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城市的文化教育设施、人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的狭义文化形象。而是包括了举凡某特定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所形成的整体景象。 (2)城市文化形象是一种综合认识的结果。即主体整体对某特定城市客体的总印象。它不是单个人的认识,也不是多数人对城市文化个别要素的认识。而是大多数人对一个城市的总体认识结果。(3 )城市文化形象具有主客观的统一性。它首先是客观的。城市形象是不以人的感知为转移的客体实在;其次又是主观的,即城市的文化形象客观存在是通过人们的主观印象所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主体的这一感受对象,城市文化形象便无从表现。 构成城市文化形象的基本要素有:城市建筑文化、城市公共文化、城市科技文化、城市制度文化与城市精神文化。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它们构成了城市文化形象的物质基础与基本条件。 城市文化形象的指标如从广义上制定,是包罗万象的。它包括经济、社会、科技、政治、制度、文化、道德、精神等各个方面。不但涉及面广,而且指标复杂繁多,分组指标可达数千个。这些指标对于设计和塑造城市文化形象都是十分需要的。但要综合反映一个城市形象,指标过多,则不利于综合分析和判断。因此,采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既可以反映城市文化形象的总体水平,又可进行城市间的形象比较。笔者认为这个“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为环境指标、经济指标、人口指标、交通指标、城市规范和生活质量等6个子系统较妥。 1.环境指标。主要包括:(1)生化需氧量(吨/日), 它代表城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有机污染物总量。对这个量进行总量控制可以保护城市用水水源,防止地区性水域污染。(2)SO[,2] 排放量(吨/日),它是衡量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指标。 废气中污染物年排放量 (3)环境污染单位负荷=──────────(吨千米[2]·年 建成区面积) (4)城市噪声(分贝), 控制城市噪声也是城市文化形象的一个标志。 (5)绿化面积(米[2]/人),可以用城市绿化复盖率来衡量。 公共绿化地面积+街道行树复盖面积 城市绿化复盖率=───────────────── 建成区面积 (6)景观评价。对各种建筑物、城市格局、地形、地貌、大气、 水域、绿地、园林、文化设施等凡能引起景观变化的因素进行评价。其方法是,把通过人们的视觉而被认识的地面上万物的印象,以某一评价标准为基准,在顺序、距离、比例的各种尺度上,按顺序逐一对应,测量出建设项目对景观的影响及变化程度。 2.经济指标。构成对城市形象影响的经济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的指标不可能是单一的。主要有:(1)产值指标。 (2)流通指标。(3)消费指标。(4)速度指标。(5)经济效益指标。 3.人口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具体指标:(1 )城市人口密度(万人/公里[2])。(2)城市人均用地(米[2]/人)。(3)就业结构,指就业人口之间、就业人口与总人口之间的构成比例。(4 )文化结构:主要指总人口中由高级、中级、初级文化程度所构成的比例。具体可分为:全市人口的文化结构。全市就业职工的文化结构。某些重要产业的职工文化结构。(5)性别结构。 4.交通指标。主要包括:(1)城市交通面积比例(%)。(2)人 市区交通面积之和 均交通面积(米[2]/人),人均交通面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