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反礼教”成了正义与道德的标记。一谈到礼,人们脑子里立刻联想起吃人、桎梏、上下尊卑等级制、奴隶主、反人性……等等。我们曾经那么激昂、那么热切地抛弃中国礼乐以迎接现代化,如今好不容易现代化了,为何竟又拟重建那久遭鄙弃之礼乐文化?若不能正面回答这些问题,扭转对礼乐文化的认知,从理论上说明礼乐文化的价值,想重建礼乐文化,自属缘木求鱼。 在当代思想家中,对此有所体认,且真能从理论上试图重建礼乐文化者,实乃风毛麟角。其中,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唐君毅先生,很值得注意。所以,下文想先讨论唐先生之说法,再加以引申。 (一)唐君毅一生中,确实极为关切世界文化问题及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他的思想总环绕这一核心而展开,念念不忘以“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进行“人文精神的重建”, 达成“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1〕。可是唐先生所理解的中国人文精神,究竟是何种精神呢?依唐先生之见,中国文化实即一礼乐文化。礼,涵政治、宗教及道德;乐,涵文学与艺术。礼,成就人生命精神的秩序、节制与条理;乐,成就人生命精神之充实、和融与欢喜。此种礼乐文化,兴于三代,既是我国文化的原始精神,又不断回应历代的新挑战而绵延下来,成为民族的具体文化生命。展望未来,唐先生更期望能把西方科技、民主、宗教等“中华礼乐化”,形成一庄严阔大之人文世界。依此礼乐文化观,其视中国文化之重心,便在道德与艺术,和西方文化的重心在宗教与科学,适成对比。 因为唐先生之思想重点,在于重建此中国人文礼乐精神,故美学在其间便自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从乐的这一面说,唐先生不断说明中国文学艺术之美及其精神为何能成就人生命活动之充实、和融与欢喜;从礼的一面说,唐先生又提出人格美、人文美之说法,来解释礼为何不只是对人生命的限制,而更能成就生命活动的秩序与条理。艺文美与人文美,两者合并起来,才能构成唐先生所谓的礼乐文化。因此,美学在唐先生思想中之地位,不但如康德之第三批判,用以通第一批判与第二批判之邮,且其总体文化观,即是美学的。礼与乐两端,也通过“美”这个观念通之为一。至于专论礼乐文化之乐的一部分,唐氏也有《中国哲学中美之观念之原始及其与中国文学之关系》、《文学的宇宙与艺术的宇宙》、《间隔观及虚无之用与中国艺术》、《音乐与中国文化》等文,论旨甚为繁颐。但其中特别具有对比意义之处,则在唐先生对美的看法〔2〕。例如唐先生谈到以虚为用、凝神而观时, 其所审美之境界或对象,他是以“好山好水,名士美人,雕像一尊,清歌一曲”为说的。好山好水是自然美,雕像清歌是艺术美,名士美人是什么美呢? (二)相较于西方传统或现代美学,唐先生显然在“自然美”与“艺术美”之外,提出另一类名士美人的“人物美”来。依他之见,人物美的重要性似更在自然美与艺术美之上。他在《中国哲学中美之观念之原始及其与中国文学之关系》中说:“美的表现大致可分为自然美、器物与艺术美、文学美、神灵美、人物美或人格美、人文风俗美等六类。”这是美学理论中有关美之分类的特殊见解。其中文学美可与艺术美合并,故其实只有五类。在这五类中,唐先生认为西方古代偏重于艺术美与神灵美,中国则偏重于人物美与人文风俗美。 整个唐先生之美学,实未讨论自然美与神灵美,而著重于发挥人文美,以及企图以人文美为基点、为原始,而说明中国的文学艺术美。所谓人物美或人格美,是说人“以内在之心灵、精神、德行之美为主,而表现于外形”;人文美,则是指人的文化社会生活之美。前者,唐先生举了《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易传》:“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等为证。后者,则举了《礼记·少仪》所说的:“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为说。由其释例说明,即可知所谓人文风俗之美,大抵接近儒家所说的“礼”。礼,能否视为美之一类呢?事实上早在辜鸿铭翻译《中庸》、《大学》时便以“art”来译“礼”字了。 但单从礼来说,其是否能视之为审美对象或是否表现为美,易滋争论,故我想直接就“人文风俗美”这一观念来说明。 “习俗美”一词始用于荀子,而为汉儒所大力推扬阐发。例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特别写了《山川颂》一篇,这是对自然美的注视,其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则侧重于讨论人文风俗之美的问题。他说: 命者,天之合也;性者,生之贤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天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从人之性情陶冶能否粹美来看,此美字自然是指人文表现而说的:要通过人文化成,才能使人民表现出优美的习俗,此即指风俗之美,亦实即礼乐文化。所以董仲舒又说:“制度文采玄黄之饰。……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周公作礼乐以文之。” 董仲舒整个论述中,人格美和风俗美其实是结合起来讲的。只有特殊的天才,“资质润美,不待刻琢”,一般人都是要后天学习的。士不学不能成其德,亦即不能成文章,不能成其美;国家希望老百姓有文化教养,表现出优美的文化态度来,却不养士、不办教育,“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风俗之美,事实上就是整体社会人格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