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文化传到东南亚各国后,受到这些国家的欢迎,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使这些国家在步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发展成为亚洲的“一大龙”和“四小龙”方面〔1〕, 起到了文化原因上的积极作用。儒家文化的优秀部分对我们今天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仍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起到使一个民族凝聚和团结起来的作用。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之所以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保持统一而不分裂,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起了重要的凝聚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当重视文化的这种凝聚和激励作用,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和团结起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所以,我们要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建设现代化的中国服务。这就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儒家文化的形成 儒家是中国古代一个以孔子为代表的有立场、有观点、有徒众的学术派别。文化是一个人通过教化后的观念、认识、把握世界、感知人生的综合素质的体现,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也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儒家文化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经过二千五百多年的不断演变发展而成的中国文化。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 孔子的出生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山东曲阜。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早在公元前四千多年,这里便出现了“大汶口文化”等原始文明。经历夏商周朝的发展,曲阜成为鲁周公封国的首都。春秋时期,曲阜以其保存的西周礼乐资料,逐渐成为中国文化造型的摇篮。孔子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完成了文化造型工程的伟大任务。孔子3岁丧父,受家族欺凌,靠其母亲在艰难困苦中培养成人。 孔子儿时,其母亲就给他一些礼乐之器作玩具,使他从小便接受礼乐文化的感性教育。周围环境的影响,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使孔子对礼乐文化愈来愈感兴趣。到15岁时,他已是留连礼乐,乐而忘返,并且立志要对这种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研究。到17岁,孔子已学得彬彬有礼,在等级森严的贵族社会中,获得了“知礼”、“博爱”的赞扬。此时他母亲劳累病故,他孤独一身跨入了社会。从此他更加发奋求学,不耻下问,在那时一无学校,二无教材,三无教师的情况下,孔子随时作求知的有心人,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孔子不但好学,而且善思,他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3〕由于孔子勤奋好学深思,他很快就娴熟地掌握礼、 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全套本领,很快就在知识上和修养上丰富起来了。他的声名传到贵族耳里,曾引起鲁国君王鲁昭公和大夫孟僖子等人的注意,孟僖子临死时将两个儿子送到孔子处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接受学徒,一生中共接受三千名学徒,其中身通六艺的优秀生有72人,有专业特长的有颜回、子路、子贡等10人。从此孔子成为中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家,成为中国第一个将教育职业化的人。他日日高讲于杏坛,诗书之声盈耳,丝竹之音不绝,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聚徒讲学的儒家学术团体。孔子在讲学的同时,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对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进行了删订选编。孔子用“六艺”和“六经”作教材教育学生,开创了我国文化教育的先河,使我国的教育开始有学堂、有教材、有教师。至此,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文化就形成了儒家文化。 (二)儒家文化的发展 儒家文化的发展,笔者认为经历了五个阶段:1、春秋战国阶段, 其代表人物是至圣先师孔子、儒家亚圣孟子、战国名儒荀子。春秋后期是孔子创立儒家文化的初级阶段,孔子逝世后到战国前期是儒家阵容进一步扩大阶段,司马迁说:“自孔子卒后,七十二子之徒散游诸候,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4〕战国中期, 儒家内部发生了大分化,分为八派,到战国后期,孟子、荀子崛起,促进了儒学由分到合的实现,捍卫了儒学的显学地位,自有“孔孟之道”之称;2、秦汉阶段,其代表人物是公羊大师董仲舒、儒家异军刘歆。 秦始皇统一中国,儒家以不合时宜、厚古非今遭到“焚书坑儒”之祸,儒家跌入最低潮。直到汉武帝时,董仲舒把儒学与阴阳、五行、方技结合起来,改造成为适合西汉形势需要的学术,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他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确立了儒家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统治者用儒学教育和造就人才,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社会和学术生活;3、魏晋隋唐阶段,其代表人物是盛世鸿儒孔颖达。 魏晋玄学家以《易》、《志》、《庆》为经典,毁弃名教,轻薄礼法,违背了儒家“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主旨。随着南北朝的对立,儒家又分为南学、北学。隋唐一统,儒学才复归统一。唐太宗贞观之治,令孔颖达、贾公彦修篡《五经正义》,此后百十年间,儒学遂在固定的范本样式中,行使其塑造中国儒家文化的职能;4、宋元明阶段, 其代表人物是理学领袖张载和理学大师朱熹。宋代,理学家打着复兴儒家道统的招牌,建立了理学体系,由张载开其端,程颢、程颐兄弟俩扬其波,以朱熹新儒学集其大成。朱熹编篡的四书五经,被统治者列为科举考试的教材内容,至元明清,皆以理学为最高的言行准则,理学统治中国达四百多年;5 、近现代阶段,其代表人物是经学畸人廖平和现代鸿儒梁漱溟。到清末近代,列强入侵,儒家瓦解。面对帝国主义的军事、经济、文化的侵略,不甘亡国、亡种的爱国志士,再兴儒学,以廖平、康有为为主,组建无所不包,容纳儒、佛、道三教的“孔教”体系,以应付变幻的形势。“五四”运动开始,“打倒孔家店”,结束了“儒家独尊”的历史,但是偏激的人士,倡言西化,民族虚无,使不甘失败的中国学者,如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等人,以新思维、新方法,给传统儒学注入新的活力,形成了以弘扬儒家文化为己任的现代新儒学。新儒学苦心经营,奔走呼号,对东南亚儒家文化圈意识的形成,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梁先生还断言,人类文明的出路,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复兴。目前,一个世界性的研究儒家文化的热潮正在兴起,1994年10月在北京成立了世界儒学研究会,1997年7 月在新加坡再次召开了儒学与世界文明国际学术会议,这都说明了全世界对儒家文化的重视,也说明我们研究儒家文化对建设中国现代化仍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