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历史转折时期,面临辞旧迎新、世纪之交的历史关键时刻,海内外华夏儿女,尤其是海峡两岸的华夏儿女,以什么样的文化旗帜团结凝聚自己的力量?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文化旗帜与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亚太地区的人民实现理解与沟通?江泽民主席在东亚首脑非正式会晤时的讲话中有一段至理名言精辟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东亚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以社会集体为重,崇尚自尊自强、艰苦奋斗、勤劳节俭、谦逊好学的美德,处理人际关系提倡和洽协调,对待国际关系主张和平共处。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只要东亚各国结合本国的实际,顺应时代的潮流,弘扬和运用这些具有东方特色的传统和智慧,同时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进步文明成果,就可以为不断发展东亚经济合作提供精神的动力。”我认为,江主席这段话实质也是对中华和合文化精神的深刻阐述(江主席在上述引文中提到的“和洽”,据《辞源》中注释,与“和合”有同义。见《辞源(修订本)》1984年版第1 册第0503页)。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完全应该也可以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的重要文化旗帜。由雷洁琼、吴阶平副委员长与我同任组委会主任委员的“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发起和开展的。 一 和合(也称合和),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词汇与文化理念。和,是指各要素的联系共处;合,则是指各要素的汇拢团聚。将和合连用,是指多种元素、要素在系统和动态过程中有机组织、结构为新的事物和新的生命。和合范畴显然比一般性地提和平、和谐或合作、联合内涵更为丰富,外延更为广泛,层次更深和更进一步;它以合作、联合即上述的各要素紧密型的汇拢团聚作为和平、和谐的基础与内容;以和平、和谐即上述的各要素相关型的联系共处作为合作、联合的前提和依据。江主席1997年11月25日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总结过去,面向未来,我们需要确立顺应时代潮流的合作观念和合作方法。”我认为,这种新型的合作观念就应该是和合观念。合作必须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为前提;和平必须靠合作来巩固。时代主旋律已经把和平与合作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予以推出,这与我们今天要弘扬的和合精神恰巧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完全一致。 和合的哲学词汇和文化理念是在我国先秦时期正式提出的。《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教和合能使百姓安身立命)。”《管子》一书中正式对和合概念作出表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把民众的和合作为民众道德的直接体现,认为学习和合,就是学习道德,民众只要能够和合,就能产生“莫之能伤”的强大力量。这一思想被其他思想家进一步继承和发挥。墨子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是“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并认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教训臣民,和合之”。同样的概念荀子也曾使用:“故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愅诡而有所至矣。”《吕氏春秋》还将和合概念用于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的起源和构成:“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至此,和合概念已基本形成。东汉以后,和合概念被普遍运用。思想家陆贾在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中指出:“乾坤以仁和合,八卦以义相承。” 道家的代表作《太平经》就指出:“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圣人亦当和合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淮南子》中指出:“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人气者也。”佛教传入中国后,以“因缘和合”解释万事万物存在机制与消亡原因,佛学中许多学派对这一基本理论作了大量阐释,以至留下了许多以和合为显语的概念,如“和合因”、“和合生”、“和合相”、“和合性”、“和合智”、“和合二谛”、“和合思择”、“和合离散无常”等。中华佛学还把和合作为构建僧团及处理僧团内部成员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形成了和合方面的要求和戒律。唐代的著名高僧道宣大师就对此做过详尽的分析。和合概念以后一直被沿用下来,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就指出:“圣人成天下之盛德大业于感通之后,而以合絪缊一气和合之体,修人事即以肖天德。” 我之所以不厌其详地引用前贤关于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的阐述,是想说明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运用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研究自然界的生成和人的生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人的身心统一规律和养生之道的文化传统。确如邢贲思同志在《中华和合文化体现的整体系统观念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指出的那样,这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整体系统思想。但我仍想重申我在《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为“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而作》(以下简称《一论》)一文中提出的观点:“中华民族讲和合,主要用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党派关系、民族关系乃至国际关系,强调要使这些关系保持和谐统一,形成合力。”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今天弘扬中华和合文化最值得注重的方面。必须强调指出的是,由于形成了将和合两字连用的词汇和文化,形成了世代相传的中华和合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在用“和”或“合”的单独词汇和概念时,都包含或蕴含着和合的整体意义。如孔子说的“和为贵”,实质就体现了和合的整体含义。唐代孔颖达特别说到:“和,犹合也。”这是完全正确的。还要指出的是,和合文化也已普及到了民间。如中国民间就长期以“和合二仙”为吉祥、喜庆、团结的标志;中国佛教供奉的罗汉中一直有“合和尊者”。这说明,和合思想也在民俗民风中广为流传。 如果有人提出,今天我们为什么不能沿用世界通用的和平、和谐或合作、联合概念,而一定要提出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并加以弘扬呢?我的回答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文化精神财富,就越是能够产生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况且,和合概念与和合文化确实比目前世界通用的和平、和谐或合作、联合等概念更深一层次并更具包容性,为什么不值得我们加以弘扬呢?我要大声疾呼,我们一定要珍惜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和合文化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