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现代民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从口耳相传逐渐见诸报端,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现代民谣反映的是非常复杂和敏感的社会政治现象,它的出现和流传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对当代中国政治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仅从政治文化角度对其进行初步分析。 1 本文所指的现代民谣外延小于一般的民谣和顺口溜, 特指涉及政治领域或政治现象的民谣,或曰政治民谣。流传甚广的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早上围着轮子转,中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大腐败作报告,中腐败吓一跳,小腐败戴镣铐”以及内容大同小异的“公仆铭”、“十等公民歌”等,即是典型的现代民谣。 从形式上看,现代民谣具有短小精悍、直朴自然、辛辣、幽默等特点,调侃味十足,在文字上不加刻意雕琢,通俗易懂,琅琅上口,非常便于传播和流行;但同时又带有一定的夸张性,其中也不免片面、偏激,有的甚至武断、“走调”。从内容上看,有褒有贬,它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一定时期某一地区民众对政治现象的认识,或反映热点、焦点,弘扬精神文明;或批评官僚主义,抨击腐败现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强烈的时代色彩。但从现代民谣的创作目的、动机和数量比例来看,多为讽喻和暴露性的,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这一类现代民谣。 2 现代民谣不是一般的文学或文化现象, 它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转型期普通民众对政治现象的基本态度,是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中的一种特殊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的总和”〔1〕, 从结构上可以划分为大众政治文化和统治政治文化两个亚政治文化。现代民谣即是大众政治文化在当代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是“政治共同体中一般成员对政治现象、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治理、政治关系的态度、价值和信仰”〔2〕。 阿尔蒙德把个人对政治现象的态度区分为认知的、感情的和评价的三个组成部分,并以此作为评价公民政治倾向的标准。现代民谣一般也可用这个标准来考察,但作为反映大众复杂心态的现代民谣多是将这三部分融为一体。如“三转”即是对一些干部腐败作风、沉迷于酒色的辛辣讽刺;“大盖帽,两头翘,吃完原告吃被告”是对于司法部门某些执法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现象的揭露;“决策前拍胸脯,决策时拍脑袋,决策后拍屁股”的“三拍”则表现某些领导对工作极不负责任,对党和人民极不负责任的现象。在这些现代民谣中,既有对某种政治现象的认识、描绘,也包含着民众的感情和评价成分。但从整体上看,三种成分并不协调,往往是感情和评价的成分大于认知的成分。 现代民谣的创作主体是普通民众,流传的范围也多在基层社会,它是民众对政治感情的流露,通过现代民谣这一特殊形式表达思想,渲泄情绪,表达他们对政治的爱与憎、歌颂与批评的情感。通过现代民谣可以反映出民众对政治的基本取向。中国的民众向来是很取向于国家和政府的,即使他们对现实政治有些不满,也仍把希望寄托在党和政府身上,在尖刻的讽刺语言的背后,是一颗颗热切期盼的心。因此,民众对政治就呈现出非常矛盾的心理:既冷漠又关注,既疏远又接近,既不满又期盼,这种心理在现代民谣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现代民谣实际上是对政治现象的谈论。阿尔蒙德和维巴曾把谈论政治看作是“政治参与的一种主动的形式”〔3〕, 而且是成本最低的参与形式。从这种角度来讲,现代民谣实际上涉及的是政治参与问题。民众试图通过谈论政治这一形式对政治施加影响。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公民政治素质和参政能力的提高,因此,现代民谣具有一定积极意义。“莫谈国事”是专制制度下禁止公民参与政治的典型表现,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应鼓励公民关心国家大事。这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民主政治的需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种亚政治文化,现代民谣是民众对政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参与,虽然它与主导政治文化有一定的差距和不同,但从整体来看,现代民谣是建立在对主导政治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它和所谓的反政治文化有着根本的区别。反政治文化是指一种代表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站到了主导政治文化的对立面的亚政治文化,它往往产生敌对性的政治态度和反社会、反政府的行为,导致社会政治信念和政治价值的紊乱。区别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决定对待现代民谣的态度。 3 以辛辣、尖刻的词句针砭时弊、警醒世人, 反映社会政治现象的民谣历史渊源流长。东汉时就有“发如韭、头如鸡、剪复生,割又鸣,小民从来不可欺”的民谣。从明朝的“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清朝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到三元里抗英时的“百姓怕官府,官府怕洋人,洋人怕百姓”,以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想中央、盼中央,盼来中央更遭殃”,每一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民谣。这些民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不少民谣深刻反映当时环境下的政治现象,如堪称民谣经典大作的《硕鼠》就把奴隶主阶级剥削奴隶的政治本质描绘得入木三分。民谣在阶级社会里往往是阶级剥削和压迫的产物,反映了深刻的阶级矛盾,体现了大众政治文化与统治政治文化的矛盾和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