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属会馆是客籍华侨社团,会员大都是同乡同宗,这是华侨在居住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自发组织的民间社团。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客籍华侨较早建立会馆、发展会馆文化的国家,本文拟从华侨史上客家人最早建立的马来西亚槟城嘉应会馆和新加坡的应和会馆这两个具有典型性的会馆为例,来论述客籍会馆存在对中国和所在国所起的积极作用。 上篇:“叶落归根”——客属会馆的华侨时代 一、历史悠久的新、马等地客属会馆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中国形势剧变,清政府腐败无能,与日本、俄国以及英国、法国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民不聊生,大批劳苦群众纷纷出洋谋生,有的被殖民主义者当“猪仔”卖到南洋各国当奴隶,南来的客家人、福建人、潮州人日益增多,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同乡同宗的组织。嗣后,由于形势发展和人数的日增,便逐渐组成会馆,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客籍会馆发展极为迅速,人数众多。 这些会馆有以国内的县或镇为单位的,如茶阳会馆;有以州、府行政区域为单位的,如各地的嘉应会馆;有以州、县、府结合的会馆;也有省与省之间由于语系相同而结成的会馆,像广东客家人与福建客家人结成的会馆,如广东嘉应州与福建汀州结成一体的广汀公司;还有县与省之间结成的会馆,如广州、肇庆、惠州结成的会馆等等,这些都属于同乡会馆。另一种是由宗亲结成的会馆,这主要是由聚居在同一国度的同宗人氏,如谢氏、刘氏等等结成的会馆。根据1939年出版的《南洋年鉴》(傅无闷编)记载,清道光年间在马六甲成立的就有永春会馆、林氏西河堂等同乡同族会馆47个,其中不少是客家人的会馆,如茶阳会馆等。这些会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所在国的形势变化,有的寿终正寝,有的与其他会馆合并,有的由于种种原因被所在国禁止等等,也有的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延伸至现在。 槟城嘉应会馆是马来西亚最早建立的客属会馆。1786年8月11日英人莱佛士率兵占领槟城,15年之后即1801年(嘉庆六年辛酉)嘉应客属人士在槟城成立同乡会团体,初名叫“仁和公司”,以后又称“客公司”、“嘉应馆”、“嘉应州公司”、“嘉应会馆”,数名并用,这是一间最悠久的华侨地缘性的组织。“嘉应会馆”之称是1923年定名的,并获当时政府批准〔1〕。 开辟槟城的英国人赖特在1794年写道:“华人在居地中最堪重视,男女老幼凡三千人。他们执业不一,木匠、水泥匠和铁匠都有,也有商贾、店员和种植者。他们雇用小船,遣冒险者往邻近各国去。”到了19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槟城人口仅1万人,最多的为马来人,其次为印度人,再次为华人。这些华人多为南来谋食者,如谢家祠碑所记:“问有谋食远方,以致身留异国,地名槟城……”〔2〕。槟城最早法官狄更斯(DICKTNS)1802年6月在致槟城屿布政使书中对当时槟城社会作了分析,并说:“此间社会上占大多数者为一般仅作小住之过路客商。”〔3〕可见当时华人并未把异域当作定居之地,中国南徙之客家人也是把所在国当作谋生之地,属“侨居”性质。还应该提及的是,在槟城客属人士建立仁和公司前一年,即1800年(嘉庆五年)在槟城华人社会中已建造广福宫。当然,在广福宫内活动的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人氏,也有一些客家人参加,不属于客属侨团。 槟城嘉应会馆之后20年,即1821年,客籍人士在马六甲成立马六甲应和会馆。应和会馆前身为梅州众记公司,由乡贤郑泰松等主持,购入鸡场街三间屋宇为馆宇。此后100多年间,在马来西亚成立了许多嘉应客属会馆,如:安顺会馆(建于1872年)、古晋嘉应五属同乡〔4〕会馆(建于1928年)、霹雳嘉应会馆(建于1900年)、雪兰莪嘉应会馆等。这些会馆均以嘉应五属人士为基础组织的同乡团体,也有以各县为单位建立的会馆,如霹雳蕉岭同乡会、南洋五华同乡总会、金宝梅江公会等,就是以聚居在同一地域的县属乡亲建立的会馆。 新加坡应和会馆是该国历史最悠久的会馆之一,也是客属人士在该国建立的最早的会馆。新加坡开埠于1819年,过了三年即1822年,由刘润德公等发起创建,这是嘉应五属的同乡团体组织。该组织历任会长、副会长均为德高望重之嘉应籍杰出人士,现任会长为新加坡杰出的土木工程师何焕生先生。 新加坡最大的客属会馆为南洋客属总会。1923年春,客属人士汤湘霖等倡议组织客属总会,并积极筹建,在柏城街建造会馆,1928年冬落成,1929年秋南洋客属总会正式成立,胡文虎当选首任会长。经过努力,推动了东南亚各国成立53个客属公会组织,声势浩大,成为东南亚各国客属人士的大本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南亚各国摆脱英、荷殖民统治相继独立,新加坡也于1965年成立共和国,这样才逐渐与各国客属组织摆脱关系,而变成新加坡客属最高、最权威的领导团体。该团体自成立以来的历届领导人均是客属最杰出人士,如汤湘霖、胡文虎、胡文豹等,皆声望卓著,现任会长为永定人士曾良材,1996年秋由该会主持召开第13次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此外,印尼和泰国也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客属会馆。例如,印尼苏门答腊岛楠榜的客属公会(建于1894年)、泰国客属总会(建于1929年)等等,在东南亚各地客属会馆有上百个,真称得上星罗棋布,形成一支凝聚客家乡情、推动当地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华侨客属会馆的社会特征 200多年来,东南亚乃至世界客属社团的兴起与发展,得到各国政府的承认,取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这是各国华侨历尽艰辛、艰苦创业,以及中国及华侨所在国的支持和关照的结果。为此,研究客属社团(以会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地位、作用与文化现象是亟为需要的。 东南亚客家人的多姿多彩的社团,是中国客家人大批南迁、身处异国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特殊情境下的特异社会现象。由于客家人大都聚居粤东山区,山多田少,人口密度大,再加上以前历代政府的腐败无能,苛政猛于虎,使他们难于生存,便结伴陆续南行,而到了新的国度里,当时东南亚各国在荷兰、英国、法国等殖民统治下,社会制度、人情风俗和生存方式均与国内有着很大差异,他们谋生不易,立足更难,因此便自发性地组织了同乡会馆,同舟共济,以保护同乡同宗的利益。综观这些团体,都具备如下几个明显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