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是中国南海之滨一个美丽的半岛,因历史的原因,现在仍是由葡人管理的以赌业为龙头的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东西方文化交汇点。 珠海,是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经过十七年改天换地的艰苦创业,如今已变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现代化花园城市。 澳门与珠海在历史上地理相连,文化同出一脉,自十六世纪中叶,葡人登陆澳门后,两地的文化差异遂起变化,在四个多世纪的衍变中,文化圈的异化越来越显著,笔者试从两地文化的变异中,梳理出一些线索来,以期引起更多的学者专家能从文化的视野,在澳门回归祖国怀抱之前,作一些必要的研究与解析,从更高的层而上,对两种制度、两类文化生活圈给各自市民精神素质的影响和城市发展的作用,归纳出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成果。 一、珠海、澳门历史地理概况 珠澳两地在地理上山水相连,岛与陆通,历史上同属一个行政区划,均处在珠江出海口的西岸,可谓唇齿相依,脉搏共通。 康熙十二年申良翰编修的《香山县志》在《舆地志·沿革》篇中叙述香山时称“古杨越地”为“扬州之外境”。这个粗犷的划分,可以窥见,珠澳在商周之际还是微不足道的“化外之域”。 在秦代郡县的区划中,珠澳归属南海郡治下。秦末赵佗据郡称王,珠澳属番禺县。晋恭帝元熙二年(420)置新会郡,郡下置封乐、封平二县,珠澳大部属封平县。隋文帝开皇十年(590)重归南海管辖。唐肃宗至德二年(757),珠澳二地又归东莞管制。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因盐利的驱动,析东莞县境,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的滨海之地成立香山县,珠澳两地仍为其辖地。至明清两朝,一直成为定局。 珠澳两地丘陵众多,直到唐宋之际,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浅海和成陆状态。北宋乐史在《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七中记述:“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这里所说的县南之县,是指建于唐至德二年的东莞县。而“香山”之地,大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指现在中山市境内的五桂山。而当年的五桂山也就是香山,还处在一片海水包围之中。 印光任、张汝霖编定于乾隆年间的《澳门记略·形势篇》中记载:“莲花茎,即所谓一径可达者。前山、澳门对峙于海南北,茎以一沙堤亘其间,径十里,广五六丈”〔1〕。这一莲花茎是澳门与珠海相连的唯一通道,而且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就陆地相接。1980年,在拱北莲花茎一带考古调查中,在现在的边防检查站附近地面发现有大量的陶片与石器分布;在中澳交界的关闸口也就是莲花茎沙堤上,发现了一件磨制精良的长条形石斧。〔2〕澳门通向拱北的“莲花茎”从地形学上称之为陆连岛。澳门黑沙遗址科学发掘与整理,〔3〕以及珠澳两地大量的新石器遗址中文化内涵的相同,证明了早在四、五千年前,珠澳两地的先民们已经有了非常密切的往来活动。 二、珠澳文化的分野 珠澳两地在天高皇帝远处混沌而生,直到南宋香山县的成立,才算正式有了方圆。可以想见,当年的官府除收盐税外,对所辖子民的管理并不十分严密。公元1279年,南宋王朝与元军在珠澳相邻的崖山发生激战,在珠澳之间的十字门也进行了一场空前的海上激战。南宋王朝终于在腥风血雨中,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陆秀夫抱小皇帝投海自溺;张世杰率残部突出重围,躲过人祸却躲不过天灾,在大海飓风中折戟沉舟,在珠海的斗门县黄杨山麓有张士杰之墓。大量逃亡避难的南宋遗民遂混迹于珠奥一带。有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珠澳两地才常常为史籍提及。南宋军民的流亡和避难,注定了他们要隐讳而低调。笔者在澳门、珠海两地的文化调查中,发现珠澳两地都有供奉玄武大帝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之一的北帝庙。不仅珠海有,在新会、江门、中山及周边的沿海之地,亦有北帝庙,就连边远的海岛上,包括珠海的杆担岛上亦有北帝庙的遗址。联系到南宋末年这一段历史,笔者在拙著《澳门行旅》中就做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北帝的功绩主要是助王荡魔。而澳门凼仔岛上北帝庙的建立,实在有些蹊跷,这么一个名称别扭古怪的北方之神,要是以渔民为主的居民去找一个神来祭祀的话,一般是排不到他的,而居澳葡人也不会去朝拜一个毫不相干的外族之神。那么以史观照,最有可能是南宋末年流寓岛上的北方士民,日夜思念着北方的故乡而又不敢做出什么被世外发现的举动,推出这么一个北方的荡魔之神,宣泄一下心头的怨闷之恨,例是情理之中的事”〔4〕。由于玄武大帝虽然代表北方,而其显象之形却是龟蛇相缠的合体,所以又有一部分人认为,渔民供奉玄武大帝,是求其雨水。到底是求其下雨,还是求其雨水不要过分过多呢?想来应该是后者。而龟与蛇虽然与水有关,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神通,只得留阙存疑。 不论怎样,珠澳两地因这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战,增加了新的移民,这应该是无可怀疑的事。而移民的增添,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必然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珠澳两地文化的分野,宋元大战仅仅是增加了一个文化的因子。而具有重要意义的分野,倒不是宋元大战这一件属于改天换地的大事件。明中叶,萄萄牙人登陆澳门,说是借地晾晒。在明万历年间编修的《广东通志》中记述下面一段史实:“嘉靖三十二年(1553),舶夷趋濠镜者,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徇贿许之。初仅篷累数十间,后工商牟私利者,始渐运砖木石为屋,若聚落焉。自是诸澳俱废,濠镜为舶簸矣。”也就是这样一件貌不惊人的小事,却酿就了四百余年的一场重大历史事件,葡人自此在澳门取得了四百多年之久的居住权、贸易权、自治权。澳门实际上成了明清政府治下的一个特区。由此,珠海、澳门两地的文化面貌、生活习俗,遂起了质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