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宋代词人潘阆这首《酒泉子》写钱塘江秋潮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和弄潮儿毫无畏惧的精神。这种精神广言之,是一种搏风击浪、力挽狂澜,站在时代浪尖上的民族精神,一种坚信红旗不倒、掌握时代命脉的文化信念。在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更应具备这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清醒乐观和文化理性,手把社会主义红旗坚定地向前,而绝不为非文化伪文化反文化的各种思潮所左右所摇摆。因此,文化信念也就是文化信仰、文化理想、文化精神,坚守文化阵地,操守文化品格,恪守文化良知,奉献文化智慧,创造文化业绩,在思想精神导向上使社会主义新文化这艘巨轮披风斩浪,勇往直前。 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实事求是”这个命题出自汉代班固颂扬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注曰:所谓“实事求是”即“务得事实,每求真是。”(《汉书·河间献王传》)实事,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指研究;是,指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意思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探求其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行动。也指按着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也不缩小。 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和实行“实事求是”,形成了重求实重功效,重视用功效来检验认识和决策的思想。先秦懦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牛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物的之理”。韩非子说要知刀子的利钝,要割一割看:欲证骏马之善驰,要跑一跑看。如不这样做,则是荒谬的。“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韩非子:《显学》)毛泽东也有类似的比喻,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拯救民族危亡、建设新中国的实事求是的伟大道路。他在一九四一年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理论阐释,使“实事求是”成为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有力武器。邓小平同志更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典范,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与变化和发展了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及未来发展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命题,使中国走上了民富国强、民主文明的道路。他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78页)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就是靠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取得的。 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精神,只有实事求是融入到我们民族的精血之中,才能构筑起磅礴于世的民族脊梁和文化大厦。社会主义新文化所呼唤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一是作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所必具备的思想路线和实践准则;二是作为重铸和强大民族灵魂所必需的主体意识和理性力量;三是作为新文化在本身发展过程中调整、解决一系列矛盾困难,如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生产经营、文化创新发展、评判文化是非标准等都必须遵循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尺度。因此,实事求是就化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种恪守不移的文化信念。 二、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 《周易大传·彖传》说:“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又云:“大有,其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又云:“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又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的意思。“刚健”与“自强”的思想超越了神秘主义依赖上天拯救自己的奴化观念而充分尊重和发挥人的内在意志力量和人格精神。这在民族精神史上如跃上地平线的太阳,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真理为理想为人生前赴后继,壮怀激越,无畏进取。 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发愤忘食”的精神,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孟子倡导“大丈夫”精神:“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在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他主张一个人要有“浩然之气”。司马迁非常赞赏孔子说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这句话,提倡砥砺名节,慎于死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他笔下的人物多为被杀、自杀的悲剧式英雄,如项羽、陈涉、商鞅、屈原、齐桓公、赵武灵王、信陵君等大都死得壮烈,富有政治的社会的人生的价值,精神生命万古永存。因为,他们大都具有一种豪迈进取、积极奋发、建功立业的精神,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而不甘碌碌无为。 正是中华民族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凝聚、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奴役的斗争精神,及不断学习、不断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 作为一种文化信念,我以为倡导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首先可以疗救文坛软骨症,对那些取媚于洋人而丧失国格的影视作品,对那些不属于表现时代英雄(改革式英雄、管理式英雄、科技式英雄、见义勇为式英雄、平凡闪光式英雄等)的创作暗流是一个有力的反拨,对那些沉醉个人悲欢、抒写卿卿我我、把玩花草烟壶的“小女人式散文”和闲适消遣艺术也是一剂强心针。其次,可以催动文化艺术工作者树立乐观向上、奋斗不止的人生信念和文化理想,根植社会生活,真实反映时代和平与发展的主潮,写出黄钟大品式的史诗作品。作家有所为,作品才有所成。没有深人生活的投入,也难有大作精品的产生。第三,在文化改革工作中,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可以鼓励我们笑对困难放歌,信步翻越千山,创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文化建设模式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