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如何引导人的发展,教师如何影响人的发展,教师教育如何主导人的发展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课题。培育“强人”重在培育“强师”,在新的智能社会结构生成的过程中,教师教育能否培育出引领人机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师”,决定了教育能否培育出未来人和创新人。当前,人工智能环境给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职业带来了冲击,“当重复性的教育被AI取代的时候,教师怎么办?当AI可以随时随地用更精准、更有效的方法来教学的时候,老师还有什么用?”[1]教师要应对未来可能的职业风险和生存挑战,就必须从传统的内容传授者转变为内容创造者。 对教育而言,实质性的“内容”是知识,知识既有共相的理论知识(形式知识),又有殊相的实践知识(暗默知识),前者属于“物理”(客观规律)范畴,后者归于“器理”(结构规则、人造物)范畴[2],两种认知范畴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断重构主观认知、改造(创造)客观世界。传统的教师教育本质上是关于“物理”(原理、规律)知识的教育,即重视教授学生对已经存在的客观规律和客观世界的发现与探索。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不仅要对客观世界“是什么”有所了解,还要能够创造出一个由智能机器构成的人工世界。这对人类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教师教育必须考虑形而下的“器(方法、技术)”与“器理知识”的培养。换言之,内容创造的“内容”必须包含“方法”和“知识”两个维度,内容创造不仅仅是对“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的创造性理解与生产,还包含在机器智能社会中对海量知识和信息进行创造性整合、传授、评价的方法的掌握,涉及“怎么办”的知识。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培养一流教师要从“搬运”知识和方法的教育模式转换为“重构”知识和方法的创新模式:一方面,要应对时代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挑战;另一方面,要主动转变教师的育人职能,让教师具备学习新知识、适应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成为教育过程中的“内容创新者”,不断输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感情、有创意、有价值的内容,服务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一、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生存与发展之危 人工智能正在生成、建构一个开放、灵活和多元的教育社会,这给标准化、统一化的工业社会培育起来的教师和教师教育带来了结构化冲突。技术推动了知识的迭代升级,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与社会的知识更新速度难以同步,以致教师仅通过知识育人活动难以培养机器智能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面临(着)存在合法性、职业挑战和发展方向的困惑”[3],教师教育必须肩负起解决这些问题的重任,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直面冲突,利用冲突的正向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一)全息智能网络对教师的认知能力提出挑战 全息智能网络就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信息、知识、智能和实践进行记录、重现和统一,使机器智能具备了人的活动特征和活动能力。机器智能能够像人类智能那样自主整合信息、知识与实践行动,这就形成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二者并存的社会结构。这使得“智能”作为人的专有属性优势正在被削弱,人的智能优势正在被全息的机器智能网络冲击。 一是机器智能具有超越普通人类的整合能力。人类智能具备将信息、知识和实践统一的能力,但人的智能化发展存在高低之分,尤其人的高智能化的发展需要后天的不断建构才能实现[4]。但机器智能则可以由高智能的知识精英,通过精心设计直接达到全息控制的高智能化水平。由此,当ChatGPT能够直接、迅速地把信息和知识通过智能过程整合为人的各种需要时,尽管整体上而言,它仍处于弱人工智能水平,但是它整合信息、知识和实践的能力超过大多数教师的整合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5]。二是机器智能具有超越常人的记忆能力。人工智能时代最大的特点是把诸多领域的事物进行了数字化和结构化处理,譬如,对图像的数据化处理可以提供导航定位服务;对图像、音频的数据化处理可以提供海量存储服务,这种存储量超越了传统人类文字记录的存储量。人工智能将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从学校与教师拓展到无处不在的网络空间,而这些网络空间又将不同个体的现实生活关联起来,使得鲜活的生活世界和经验知识世界以全景的方式展示在人类面前。这样的知识全息网络,超越了任何个体,尤其是作为知识精英存在的教师的认知范畴。“曾几何时,闻名于世的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被认为收藏了人类的所有知识。然而当今人类所拥有的知识总量呈爆炸式增长,如果平摊,则每一个世人的知识拥有量大约是当年这座宏大图书馆馆藏的320倍。”[6]教师的知识积累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再具备“量”的优势。三是机器智能具有超越大众的思维速度。机器智能通过算法的优化可以迅速解决复杂问题,并具备复杂思维和海量运算的能力。与机器智能相比,教师解决复杂知识问题、进行知识阐释的速度本就不具备优势,加之以学科分科脉络和专业培养方式成长起来的教师,在应对非线性的复杂问题时,缺乏跨领域、跨文化和跨学科问题视角,难以生成创新思维,进而缺乏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能力。 (二)知识理解视域超出了主流认知范畴 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并存的时代正在改变传统人类智能时代人们对世界的理解范畴,甚至改变人类传统的认知逻辑。教师在师生之间的知识互动中,面临着传统的认知视角、理解范畴与新的客观实际之间的认知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