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财政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定位及作用问题是聚讼不已的问题。在西方,亚当·斯密及其追随者奉“小政府”“小财政”为圭臬,凯恩斯主义则主张积极运用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而现代西方货币主义学派、新古典宏观学派、供给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自由主义学派从挤出效应、理性预期、政府失灵等不同角度批判了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①在改革开放之初,有学者认为适应社会化商品经济的是“小财政”,强调我国应该由传统的“大财政”转为“小财政”。②当前,我国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相当比重。但与此同时,也有声音认为我国应该由“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转变为“小政府”“小财政”模式。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而言,财政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因时因地因势动态调整财政作用方向、作用力度以及作用方式,以契合因时因地因势而变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相应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大财政”或“小财政”只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中国家财政在特定阶段的具体样态,“大财政”或“小财政”均非一以贯之的标准范式。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财政驱动经济增长的逻辑路径、发生机制等问题进行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有助于辩证分析财政在驱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在“大财政”和“小财政”之间进行变换的问题,进一步总结提炼财政驱动经济增长规律,探究财政对新阶段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时代价值。 二、财政驱动经济增长的逻辑路径 因为经济里有财政,财政里有经济,所以研究财政驱动经济增长的首要问题是财政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问题,亦即财政与经济的对立统一问题。一方面,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所获取的劳务和货物等往往来源于经济并取决于经济运行状况,这是经济决定财政的最直观含义,也即经济是源、财政是流。在制度这一深层次内容上,也是经济制度决定财政制度。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中,一国的财政政策是根据一国的经济政策制定的,因为财政政策服务于经济政策。另一方面,财政影响经济。财政在教育、科技、水利、交通、风险防控、大型工程、社会保障、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的投入,能培植经济增长的动力,促进甚或决定经济增长的限度。我国古代先贤对这种辩证关系就有深刻的认识。比如《管子·牧民》开篇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③毛泽东强调要跳出财政看财政,不能“片面地看重了财政,不懂得整个经济的重要性”,不能“只在单纯的财政收支问题上打圈子”,指出“财政政策的好坏固然足以影响经济,但是决定财政的却是经济。未有经济无基础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未有经济不发展而可以使财政充裕的”。④ 经济决定财政的根源,一方面在于社会经济中生产对于分配、交换、消费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在于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将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上升到“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的高度,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⑤由于生产的第一重要性,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强调:“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⑥因此,当财政参与分配、交换、消费时,要受社会生产制约。更进一步地,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⑦这是马克思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概括。就财政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而言,其要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而就财政具有生产关系属性而言,其不可避免地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⑧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的财政与经济辩证关系意味着,运用财政驱动经济增长需要立足于经济对财政的决定作用发挥财政对于经济的积极作用,也即财政与经济的这一辩证关系决定着财政驱动经济增长的逻辑路径:客观逻辑上,与经济增长规律相适应的财政驱动经济增长,特别是,财政通过促进培育与催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发展交通通信等经济增长支撑条件、提供稳定的可预期的经济增长环境等方面,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发挥着基础性、支撑性、先导性、战略性等重要作用;主观逻辑上,要在充分认识和把握经济增长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和探索财政驱动经济增长规律。当然,由于经济制度对财政制度的决定作用,一个国家的财政在驱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总是受到其经济制度的制约。换言之,财政能否较好地发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取决于与之相应的经济制度是否较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当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发生变革时,其财政制度也就相应变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