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政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他肯定和倡导的“枫桥经验”,不仅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社会生活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深刻的影响,而且在21世纪的中国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放射出理念和智慧的光芒。研究和探索体现毛泽东治国理政理念和智慧的“枫桥经验”,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从《论十大关系》到“枫桥经验”:毛泽东对新中国治国理政的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在百废待兴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领导翻了身的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并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是摆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历史使命。1956年2月起,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对本国国情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查研究,听取了中央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调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并进行了反复深入的思考。中央政治局为此几次开会展开了认真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毛泽东集中概括形成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一报告提出了要根据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十大关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理念和智慧指引了后来几十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例如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突破口。《论十大关系》精心梳理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为中国发展厘清了思路、提供了框架。毛泽东明确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①“枫桥经验”正是这一基本方针的贯彻。 1956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国际上,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犯的一系列严重错误,并全盘否定斯大林。在国内,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也出现了急躁冒进的问题和官僚主义倾向。在国内外各种形势的影响下,国内一些地方发生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农民退社的现象。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以“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为题作了重要讲话。此后,毛泽东对讲话稿作了若干重要修改和补充,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毛泽东在这一经典文献中,围绕着“社会主义是不是存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方针政策。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否认存在矛盾就是否认唯物辩证法”②。他第一次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强调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毛泽东还特别指出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如果处理得当,敌我矛盾可以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转化,这是后来指导“枫桥经验”的重要理念。 1963年,在全国农村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地处浙江诸暨的枫桥干部群众采取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方式对“四类分子”进行改造,取得了良好效果。公安部领导向正在杭州视察的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肯定地说,“这叫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并指示要好好进行总结。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公安部调查组赶赴枫桥,在调查核实后,主持起草了《诸暨县枫桥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开展对敌斗争的经验》,即“枫桥经验”。其主要精神是捕人少,矛盾不上交,依靠群众,以说理斗争的形式把绝大多数“四类分子”就地改造成新人。后来,毛泽东在公安部递呈的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书面发言稿上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196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依靠群众力量,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把绝大多数“四类分子”改造成新人的指示》,把“枫桥经验”推向全国,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的热潮。1964年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捕人最少的一年,但治安情况比往年都好③。 毛泽东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于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为当代中国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形成的,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历史进程中认真加以审视和研究。对毛泽东倡导的“枫桥经验”的研究,必须将其与《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的有关论述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有关治国的理念。 1.“大格局”与“重心向下”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中国是文明古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领导这样的泱泱大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必须有大格局、大智慧。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立足于中国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精辟完整地概括了发展要解决的主要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解决的十个重大问题。“十大关系”说是在反思苏联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④他强调了要“以苏为戒”,不能照搬照抄,要走自己的路。这就提出了要走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大方向问题。即使在几十年后的改革开放时代,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论十大关系》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部文献是毛泽东分别在1956年和1957年党中央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上的讲话,时间间隔不长,而且在内容上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毛泽东指出:“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⑤毛泽东从治国理政的“十大关系”中揭示了“关系就是矛盾”的道理,同时又提出“任务”是“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这样一来,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从理念走向了实践。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治国理政面对的大多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矛盾更多的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