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施的必要环节,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从现实层面看,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仍存在实然与应然的矛盾,“走过场”“重形式”和缺失有效性等问题突出。究其原因,在于对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的本真内涵理解存在偏差。主体、目标、内容、形式和时间是构成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的核心要素,明确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中主体角色、目标定位、内容属性、形式要求及时间特征等是提升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本研究从主体的交互性、目标的共生性、内容的建构性、形式的规范性和时间的时效性要求等维度探索提升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有效性的可能路径。 一、主体维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交互性 从主体维度看,要重视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的个体与集体、个体与个体及集体与外部间的交互,促使思政课集体备课由封闭走向开放。 (一)个体与集体相交互 个体与集体是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两个层次的主体。有效开展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首先要处理好个体与集体两大层次主体之间相交互的关系。一方面,集体对个体的补足是集体备课产生的重要依据。从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师个人风格不一角度看,备课具有强烈的个人劳动特性。但是,个人备课存在无法规避的弊端,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封闭理解,教学实践中遇到难点、疑点问题孤立无助,新教师还存在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个体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以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局限。对于思政课来说,更需要个人与他人的交流沟通,需要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来补足和完善个体。从课程属性上看,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政治方向、政治立场的一致性,需要通过集体研讨避免个体“走歪跑偏”问题出现;从课程内容上看,思政课各门课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以及各阶段思政课之间内容的交叉、衔接也需要集体备课研讨以确保同向同行;从课程教学规律上看,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门课程、多方力量相协同,也需要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不仅可以为个体提供智慧支持,弥补个体教学中存在的短板、不足,还能为个体发展提供机会、平台,拓展个体的思维、激发个体灵感、增加个体情感体验,使个体具有更多成就感、获得感。另一方面,个体对集体的支撑是集体备课有效展开的关键因素。集体备课的顺利展开,需要前期个体的深入认真备课。个体只有前期围绕相关主题展开备课,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大家才能深层次参与,才能对于结论产生共识。集体备课的效果实现,也需要个体再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针对性备课,并运用于自身的教学实施实践。因此,个体备课向集体备课转换并非是主体上由个体变成了集体如此简单,是个体和集体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要明确两者的优势与限度,通过个人备课对集体备课的基础支撑、集体备课对个人备课的优化提升,实现思政课备课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个体与个体相交互 集体备课具体落实是由个体与个体间思想、观点的输出与输入的双向交互来实现的。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还要重视集体备课中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互动作用。在现实实践中大量存在有集体无个体现象。如权威性教师担任主备的垄断式集体备课、分工协作撰写教案的应付式集体备课或无主题、无目的的茶话会、聊天式集体备课等。这些集体备课在形式上强调了集体之力,但在作用上并未真正发挥集体之效。要提升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实效性需要转变有集体无个体现象,要重视集体内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互动。一要确保全员性参与。集体备课中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是一与多的关系,但任何一个个体在后期都会面对无数的学生,会影响无数学生的成长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集体备课中的任何个体教师的素质、成长都至关重要。全员参与与备课人员的分工协作性并不冲突。如,作为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主体形式之一的权威、熟手性教师主备式集体备课,虽然在该备课过程中,时间占据和话语权利最大的是主备课教师,但只有全员参与,该集体备课效果才会真正发挥。教师的经验和技能存在差异性,经验丰富、资历高的教师对于青年老师,特别是新入职教师有引导、教育作用,但这种引导、教育作用的发挥也需要青年教师前期充分的个人备课,过程中积极的互动、沟通以及后期消化、吸收。集体备课不是演变为经验丰富教师的“独角戏”,其他教师的“你说我听”,而是全员参与。二要确保积极参与。全员参与不是形式上、数量上的全员参与,而是强调实实在在、切切实实的参与。只有每个教师都积极参与,才能碰撞智慧火花,才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要推动教师个体积极参与,需要从集体备课形式的设计、安排及教师前期充分的个人备课两方面努力,只有合适的形式与个人充分的准备,才能让教师个体在集体备课中产生共情、形成共鸣。三要确保有效性参与。集体备课的集体之力大于个体之力的优势发挥关键在于全员的有效性参与。全员有效性参与强调全员充分分享自己观点、交流彼此意见,促进彼此成长。这就需要建立信任、开放、融洽的团体关系,促进个体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思想、观点,做到有效性参与。 (三)集体与外部相交互 由于集体备课直接的目的是要上好一门课程,所以集体备课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同一门课程组内教师共同制作讲课课件、编写教学案例、分享教学经验、方法的教学活动,容易被定性为同一课程组或教研室(组)的内部教学事务。从组织结构上看,课程组、教研室(组)是集体备课的基本组织,它保证集体备课有稳定的组织基础,利于落实。但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课程性质、面临的问题等角度来看,都需要集体备课突破封闭性、狭隘性,转向开放性,实现集体与外部的交流互动。一是加强本科六门思政课程组之间的交流互动。高校思政课程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六门课程构成,六门课程组要通过集体备课加强联系沟通,这有利于突出各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促进各门课程内容的相互补充、教学环节相互衔接与教学方法的相互借鉴。二是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交流互动。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2]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思政课程的核心引领,还需要其他各门课程协同育人。要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交流互动,定期举行多样化的集体备课活动,确保思政课程对其他各类课程的引领,其他各类课程对思政课程的补充、发展,促进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三是加强与外单位的交流互动。从打开思维、吸收新思想、新方法的角度看,集体备课还需突破单位限制,加强与外单位的交流互动,通过引进来,即请专家学者、专业团队进校讲授经验、方法或走出去,即跨学校、跨区域的参观学习、交流研讨等提升团队整体教研实力。从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角度看,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也需要加强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团队的交流互动,确保各学段教学目标的相互衔接、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的螺旋式上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