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关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基性课程。当前,党带领人民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此新形势下,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应然任务,也是造就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一、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关键在教师。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2]4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职业使命,还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一)培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经师” 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关于真理的彻底的理论。能否有效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学生,是检验高校思政课教师合格与否的基本标准,也是其成长为具有过硬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经师”的基本要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4]。信仰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只有真正种在心中,才能够化作如磐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理想信念的灵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高度认同的态度学深学透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领域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典型示范,才有底气站上讲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4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真理,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家型教师队伍作保障。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是一门大学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还要有因时而进的创新思维和宽广开阔的发展视野。为此,要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及时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创新理论成果的话语传播和宣传方式,培育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还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广泛涉猎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将中国的发展前途同整个人类社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积极的国际意识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发展大势,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并肩负起自身承载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培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人师”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育人育才的根本在于立德。“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5]教师的素质素养直接关乎学生的培养质量。对教师而言,想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是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做学生心中的“大先生”。《资治通鉴》说:“经师易遇,人师难求。”所谓“人师”,即培育立德树人之师,好的师德师风是“人师”的第一标准。首先,“人师”心中要保持家国情怀,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明确意识到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所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和社会,以深厚的情怀付诸于教育事业。其次,“人师”要严于修身,严于律己,课上课下言行一致,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不仅在课堂上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而且在生活当中能够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再次,“人师”要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模范的言行感召学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楷模和导师。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6]2同样,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扣好自己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授课对象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等专业的学生,还是整个学校的学生,自身如果没有扣好自己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无法将思政课的种子播到全体学生之中。面对不同专业的受众群体,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扎下身子讲好思政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2]5。既要认真做好“授业”“解惑”的基本工作,还要积极承担起“传道”“立德”的责任使命。 (三)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保障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了快速提升。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提出通过专题理论轮训计划、示范培训计划、项目资助计划、宣传推广计划等多种途径和措施,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并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国内有广泛影响的思政课名师大家、思政课教学领军人才、思政课教学骨干。2020年1月,教育部第1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专门从职责与要求、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培训、考核与评价、保障与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随着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的逐步完善,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正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