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指出,学校思政课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它的本质是讲道理,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厚植思政课的力量根基,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通过知识传授实现价值引领,对于学生的思想认识实现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化过程,树立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提高觉悟和境界,有着重要意义。 一、文化主体性展示出“何以中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理解中国的“钥匙”,为坚持中国道路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立足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中国道路,什么是中国道路的特征和优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以国家形态绵延至今的文明,有着坚强的文化主体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保持着自我发展的连续性和自身的基因和逻辑。这种主体性体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面对社会历史变化的新情况新挑战,能够予以有力的回应,并在自身的文化形态中予以互动交流,海纳百川,赋予更强健的发展活力,从而开辟出新的文化阶段。文化的发展过程表征着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向学生讲清楚我们是从哪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的中国、现代的中国、未来的中国。由于这种连续性、统一性,中国有着大一统的传统,决定了国家统一是国家利益的核心。一个坚强统一、抵御外侮的国家凝聚着人民内心的家国情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深切寄托。优秀传统文化也说明了我们不是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而是安放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主张、与我们今天的集体主义精神高度契合。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民惟邦本、富民厚生,讲信修睦、义利兼顾,为政以德、修齐治平,与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追求相契合。 革命文化诠释出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展现出我们党的初心追求、梦想情怀、奋斗牺牲,内蕴着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体现了党的政治本色。以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革命精神的灵魂,中国革命改天换地的壮举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为思政课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品格提供了深层的力量根基。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回答“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时指出,“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和军队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强调,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革命精神、革命斗志、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在和平年代,生死考验少了,但考验也无处不在,只有铸牢理想信念之魂,才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革命理想高于天”,弘扬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矫正各种无价值追求的良药,是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有力素材。革命文化表明,我们党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以历史主动精神勇担使命,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改变了被压迫、被奴役的状况,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充分说明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了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代表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层支撑。文明与文化对于人的自由、人的本质具有本体论意义,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的发展是自由、精神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迈向“自由自觉活动”的实践目标,精神生产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感性实践活动。我们党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空间和地域维度,“第一个结合”让游荡在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东进扎根于古老的中华大地,让马克思主义说中文;从时间和时代维度,“第二个结合”使悠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时代的历史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同时克服、超越了西方既有现代性的局限。中华文明与现代性能够对接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文明的正确方向、现代性的真正出路。“两个结合”使我们的文化认同和自信自强达到了新高度,也为我们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了新空间,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在立足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等方面开辟了创新空间,增强了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使之更好地发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是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在西方价值观霸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巨大挑战,遭遇强权挤压的情形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破“今日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的断言,精神性有其自身的价值。我们要赓续发展作为独特文明体的中华文化,需要深入研究在当代复杂环境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形成新时代思政课教育特色,让学生有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形态。这其中,如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增进认同,无疑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任务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针对性夯实思政课的力量根基 思政课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练就思想政治的能力和素养,为其一生发展打下基础。教育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自身的积极投入、有效学习非常重要,通过教育,让学生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发生自我改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目标。认知的基础是帮助学生进行意义的建构,需要老师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学生的发展需求与成长期待。教师胜任力体现在能够寻求有效途径让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这种历练使学生充满有意义的、持续的变化,这种学习经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